【精神康复】政府冷待资源严重短缺 精神康复路阻且长
精神科医生欧阳国梁在这领域工作17年,近两年由医管局转为私人执业。他认为政府资源不足,令医生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未能做好,遑论心理治疗。“在公立医院,每一更门诊约四小时,虽然没有明确指引,但管理层要求每更为20至30位病人诊症,当中包括新症。我只能花约六分钟了解每人病情,并判断他们是否属于严重级别、要不要留院。”
六分钟诊症,相当于2008年公立医院普通科门诊的平均诊症时间。当年,面对社会质疑诊症时间过短,医管局委托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建议合理的诊症时间。然而这份报告完成后石沉大海,从未公开。去年11月,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书面回复立法会议员查询时,指医管局自2014年起规划新增普通科门诊服务,并以八分钟的诊症时间为基准;至于专科的诊症时间,局方只称“会因应病人的临床情况及复杂性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诊治新症需时比旧症长。
政府于2015年公布全港精神健康普查,发现本港一般精神疾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的患病率为13.3%,推算全港700多万人口中,约100万人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严重精神病(severe mental disorder)患者,例如患思觉失调、躁郁症和严重抑郁症等,推算占人口比例也达2.5%,即近20万人。虽然普查显示精神病患病率不低,但求助率却只有至26%,可见精神病仍是社会中的禁忌。据食物及卫生局统计,2016年至2017年度医院管理局辖下医院及诊所的精神科病人数目逾24万,其中4.9万为严重精神病患者。
政府精神科医生负苛大 流失率高
数以十万计的精神病患求诊,早已令公院人手超负荷,2016年至2017年公院精神科医生流失率达6.4%,在各项专科中排第三。欧阳国梁慨叹,在公立医院体制下,不少精神科医生疲于奔命,最终唯有离开,他是其中一人。
单从诊症时间甚至比不上普通门诊来看,精神科医生面对的严峻压力可想而知。更何况精神病诊治本应是一项需要较多时间的工作。欧阳国梁指出,为精神科病人诊症,应该先和对方聊天,了解他们在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然后才讨论症状。可是基于时间限制,公立医生难以做足这些步骤。
资深精神科医生王明烁在医管局工作逾30年,他也认为现时约六分钟的诊症时间不理想。虽然他会花约一小时在新症病人上,但剩下的三小时便要看逾20个病人,只能拉上补下。“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状况,是要令他们觉得医生不只对‘病征’有兴趣,是对他整个人感兴趣、有意帮助他。”王明烁说,医生须给予病人机会诉说不快,即使这未必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至少可让他们宣泄。
现时医管局七个联网的精神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各异,由45至146星期不等(表),当中新界东最夸张,长达三年。在等候期间,原本病情稳定的也会恶化;而病人继续居于社区欠缺支援,也增加惨剧发生的机会。在这样的制度下,病人能否得到最佳治疗,实在成疑,而医生也无法跟进病人的“药物依从性”(即有否按指示服药)。
精神病药物具嗜睡、难以集中、流口水、手震和身体僵硬等副作用,病人即使离院,适应生活也不容易。若医生能密切跟进病人用药情况,当能更有效调节用药,助他们融入社区。现时医管局会安排精神科社康护士,社工或职业治疗师等担任“个案经理”,上门跟进病人用药情况,以及复康过程中的心理和适应问题。不过,社康护士与医生一样欠缺人手。
去年5月,时任食卫局长高永文指,每名社区精神科医疗专业人员(如精神科社康护士、社工等),平均同时照顾40至60名病人;2015年香港护士协会的调查也发现,精神科社康护士对病人的比率是1:55,相比起英美两国的个案经理比率,分别为1:21及1:29,香港的比例明显太高。
香港心理社会康复协会荣誉秘书黄光磊是已退休的精神科注册护士。他先是任职驻院护士20年,后转为社康护士工作17年。黄光磊指两个工作岗位的性质截然不同,“我们在医院里是主人,负责看管精神病人、照顾他们起居饮食,可以控制病患的生活模式;但到了社区,他们便是自己的主人。”他认为社康护士有两大作用,一是观察病人离院后的生活情况,帮助医生跟进;二是按病人所住社区的环境资源设计康复计划,例如病人需要消磨时间,就看看区内有没有图书馆、工场等,同时教导患者身边家人、邻居充当支援网。
黄光磊以他负责的一宗个案为例。他曾跟进一位病人,十多岁起患妄想症,觉得家人会在水和食物中下毒,“在家也不肯吃家人做的菜,坚持自己做饭,我很难和他建立关系。”病人最初服用的是第一代精神科药物,副作用较大,会令手脚僵硬、坐立不安,有时需要母亲陪伴在外行走一个小时,才能稳定下来。他的药物依从性不高,致病情愈来愈恶化,脑细胞也受到伤害,结果,20 多年来一直在医院和社区出出入入。到了病人40 多岁,黄光磊对他作社区跟进,由于二人曾在病房接触,他才不至于对黄光磊毫无信任。
医院一直未能为这位病人提供较少副作用的新一代药物,他的病情迟迟未见大改善。一直到黄光磊得悉他有一个快要升中的儿子,才出现突破。黄光磊经常和他谈“凑仔经”,建立朋友般的关系,才终成功说服他转到自己的社区覆诊。服用新药后,病人的药物依从性愈来愈好。三四年过去,病人情况才告稳定下来。
社康医护紧绌 政府反指人力过剩
以上个案反映,跟进严重精神病人需时甚长,但社康护士一般却要在同一时间照顾多达60名病人。然而,政府竟判定精神科护士人手已经过剩。去年食物及卫生局发布的《香港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指,精神科护士于2016年已有94人属“过剩”,预计到了2030年,将会有623人、即16.1%精神科护士“过剩”。
做了17年社康护士的黄光磊认为,政府判定人手过剩,“关键是政府想要什么样的服务水平?若只求‘无镬爆’,那就非常简单,把病人都放到医院就行。”
2015年,医管局招聘的精神科护士减少,部分未觅得职位的毕业生批评开办课程的院校滥收学生,而院校则批评医管局不肯请人。医管局该年度接获186名应届毕业生求职,但该局首阶段仅聘用了69名精神科注册护士及7名登记护士。同年,香港护士协会公布调查指出人手不足问题,受访者的工作压力高达8.2分(10分为满分)。
港铁纵火案一周年之际,五个关注严重精神病患服务的组织联合呼吁政府,落实精神健康检讨委员会去年4月、即纵火案两个月后发表的检讨报告建议,包括在三至五年间,把个案经理与严重精神病患的比例降至1:40。身兼香港心理社会康复协会主席的精神科医生王明烁直指,当前政府不重视严重精神病患者,支援不足。他与其他关注者希望政府在本月底发表的财政预算中增拨资源应对。
培训人才需时,政府有必要尽快订下理想的社康护士对病人比例,宏观规划人手。现时负责培训精神科护士的院校主要为理工大学及公开大学,随着社会对精神科护士人力需求上升,公开大学在2015年的精神科注册护士课程收生人数,也由40人增至110人;不过,护士学士学位为五年制课程,而要从精神科护士转为社康护士,也要接受一至二年培训,包括100小时的课堂和16星期的实习。
康复之路固然并非只靠专业医疗人员便能轻易走过;然而,专业人员的资源规划却是必须做好的一环,唯其如此,精神病康复者才能再次融入社区,继续走康复路。
上文节录自第9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2月12日)《 政府冷待资源严重短缺 精神康复 路阻且长》。
相关报道: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2月12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9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