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辩论|香港魅力何在?张炳良:非造作、生硬、复制内地城市

撰文: 凌益琛
出版:更新:

“香港的魅力何在——国人会以怎样的香港为傲?我相信不是一个造作、生硬、复制内地城市的香港。”——曾任民主党创党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学校长、运输及房屋局局长的资深公共行政学者张炳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40周年之际(12月19日)于报章撰文,回顾国家和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曲折之路,并提出在“爱国者治港”新时代的三大改革挑战:第一,维持怎样的资本主义?第二,中央和港人如何共同治港?第三,在“融入国家”和“拥抱国际”之间,怎样取得平衡、相辅相成?

1984年中英双方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资料图片/Getty Images)

40年前的12月19日,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声明敲定香港回归。张炳良就此在报章发表《一国两制之路不能停下来——中英联合声明40周年有感》一文,回顾这些年来的机遇和曲折。

“十年过程,由虚到实,寻求共识,协调各界利益。为维持视为行之有效的港式治理和自由经济,政治体制保持行政主导,但加入循序渐进的选举元素,其他主要制度及基本政策皆延续原制。”张炳良首先指出,如今有些新世代基于历史认知不足,误以为“一国两制”是中英“谈判”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是中央自1979年后听取各界意见所形成的突破性构思,并且以此为基本方针搭建框架、出台政策、制定《基本法》,才得以落实。他表示,这段来之不易的历程,可见“中央不欲收回一个失去价值的香港”,“当年京港互动之频仍、社会辩论之纵深、政治光谱各方筹谋香港未来之认真,今天或难以想像。”

“回归后香港一直在变与不变之间徘徊。”张炳良的第二大感触,是特区经过20年出现严重治理危机。他提到,首任特首董建华锐意改革,例如教育、医疗、科技、公务员等,但因利益矛盾处理不善,多以挫折收场;及后历任特首亦曾思考经济转型,如曾荫权放弃“积极不干预主义”,梁振英和林郑月娥主张“有为政府”,可惜欠缺策略和手段,又受政治纷争所缠,导致深层次矛盾累积。结果,香港不但未能顺应国内国际之变而变,反倒陷于蹉跎,发展滞后。至于香港人所追求的“高度自治权”,也在国安立法失败、分离主义冒起、颜色革命苗头出现之下,迎来了中央强调“全面管治权”、修改选举制度,从而整顿政治秩序——张炳良对此感叹,“路径本来不必然如此,惟泛民偏激追求虚妄,乃主因之一。”

“特区要能内地城市所不能、扩大国际化、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贡献所长,符合国家最高战略利益。”张炳良续指,踏入“二次回归”的新时代,“爱国、国安、行政主导”这三条政治底线十分清楚,目的在于“均衡兼顾,回复活力的香港”,关键在于怎样“治理”。事到如今,中央要求大力改革,而张炳良就此提出应该反思的三大改革问题:

第一,维持怎样的资本主义?张炳良说,上世界的香港经济奇迹,有赖于管理创新、专业企业精神、中小企业拼搏敢干;如今若要推行经济改革、寻求区域定位,不能事事只靠北水,也不能全凭政府规划指导,而要善用原本拥有的相对优势,寻求更能符合“一国两制”独特性的“市场动力+政府推动”形态,方能既融入于国家,又有别于内地。

第二,中央和香港如何共同治港?“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宪政下,香港的治理和法治体系既异于内地,也存互动及对接配合,不能与母体互为排斥,否则削弱一国两制的可持续性。”张炳良认为,港式治理既应把传承下来的英制本土化,亦应吸收内地和国际经验予适应化。至于《基本法》规定的“普选”目标,他则冀支持民主的人多反思:未来的“普选”路线图应该如何?怎样体现五光十色的政治面貌?如何团队不清一色的多元社会?

第三,在“融入国家”和“拥抱国际”之间,怎样取得平衡、相辅相成?张炳良强调,国家所需要的香港,是一个站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面向国际、做好枢纽香港。“说到底,香港的魅力何在——国人会以怎样的香港为傲?我相信不是一个造作、生硬、复制内地城市的香港。”他藉“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这口号建议香港,应该勇敢担当国家的“自由之都”,“让世人在香港可看见中国最开放、自由、多元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