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从北京到伦敦再到香港 人工智能权威郭毅可:香港大有可为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香港创科发展现正急起直追,尤其奋力抢占人工智能(AI)战场,最显著的是高等院校纷纷重金聘请相关专家来港助阵。自1987年由清华大学公派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计算逻辑博士学位的郭毅可,早已在欧洲数据科学领域闯出一片天,成为扬名国际的计算机科学家;在2019年,他获聘来港担任浸会大学副校长,及后再转职到科技大学出任首席副校长,始终对香港的AI潜力充满信心,冀能助香港一臂之力。郭毅可早前接受《香港01》专访,重申“香港一定不要妄自菲薄,香港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起过最伟大的作用”,又认为科大结合AI申办本港第三间医学院具备众多优势。

郭毅可主要研究领域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其研发的分布式数据挖掘方法、机器学习法以及讯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医疗保健、环境、经济、金融、社交媒体、创意设计及艺术等。(卢翊铭摄)

从清华到科大 引领AI创新与发展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郭毅可致力于研究机器学系与数据挖掘,推动AI理论创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他与学习传热学的父亲、学习文学的祖父同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尽管专业不同,但郭毅可认为,他们共同的信念在于:“知识能改变人生,探求未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他深信,社会精英应该承担起为国家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的责任。

“1980年代的中国,计算机专业是非常稀有的,而清华大学是中国走在最前的。”当年郭毅可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听从了学物理的父亲的建议,“学物理的人对整个科学的理解比较系统化,他认为未来人类社会总会走向机器智能。”他笑著忆述,年少时参观父亲位于大学的计算机房,总被那些填满整个房间的巨大计算机震撼不已:“我觉得这东西很厉害,所有科学研究都要用它来做,而且考试要求也高,那肯定是好专业嘛!”

在清华就读期间,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计算机”催生了人工智能的第二波高潮。这一代计算机强调逻辑推理,但并不强调机器自主学习,而如今的计算机则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驱动的AI模型。郭毅可回顾道:“过去,若计算机要判断某情况是否符合法律,就要将整套法律规则输入计算机;但现在,我们只需输入数据,让计算机学习,最后它就能像法官一样做出判断。”站在AI发展的最前沿,他的工作就是创造从无到有的知识,要学统计,要学数据挖掘,要学神经元网络⋯⋯“这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

第五代计算机也被称为AI(人工智能)一代计算机。(网络图片)

香港推动行业式AI监管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渗透,风险与监管问题成为焦点。今年10月,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发布《有关在金融市场负责任地应用人工智能的政策宣言》,阐明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机遇和风险。郭毅可表示,《宣言》提供了行业指导,但并非法律约束。他指出,AI的应用可能会带来隐私安全、知识产权、资讯偏差等风险,“机器学到的东西,跟人类一样,都是基于过去经验,可能出现不准确或偏见。”因此,既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使用者,也需要出台取得平衡的监管:过重的监管会制约技术创新,而过轻则可能导致危险。

尽管世界各地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持续进行广泛的讨论,但香港乃至全球目前都并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法律监管体系。“系统性的人工智能社会的法律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郭毅可并不悲观,由他所领导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也受到特区政府委托,正在推进人工智能的使用、须知、监管条例的研究与制定。

在郭毅可看来,“香港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非常有远见”,其发展方向集中在法律、医疗和金融等领域,均是香港的特色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人工智能运用在金融业的是最多的”,涵盖信贷评级、金融产品预测、财务报告、审计等方面。其他领域,香港亦有针对性的行业规管政策,例如法律业有《香港司法机构法官及司法人员和支援人员使用生成示人工智能的指引》。因此,很难形成一个适用所有行业、领域的监管规定。

人工智能+医学的未来潜力

郭毅可说,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早就存在,且很普遍,而金融不稳定的特性令他将其形容为“博弈”:“如果你一直赚钱的话,谁赔钱?”所以,将AI运用在医学和科学领域才是更重要的发展方向,“医学是人工智能最有意思的领域。”虽然AI均可为两个行业提高决策的效率及精准度,但“一个决定你的命,一个决定你的钱,命当然更重要。”

“一个医生,一生能看几个病人?”郭毅可指出,医学与金融的区别是前者有完整的一套系统理论,是实践性的,经验为本的;而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相当于“几千个医生的集合,是最权威的”。他强调,医生的短缺和AI的广泛应用并不存在相互弥补关系,政府仍应投入资源培养更多学生,提高医学水平。

“AI医生并不是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非常好的助手”,AI的检查和判断都将比医生细致和精确,能大幅增强病人的信任度。郭毅可解释,AI医生还将可以与病人讨论问题,解释病情的来龙去脉,诊断的前因后果,而这是目前医生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难以做到的。

“一个病让五个医生看,可能有三个不同意见,但一台机器就代表了最权威的几千个医生。”郭毅可认为人工智能不代表完全不会错,但一定更精准可信。(资料图片)

香港的大学是最宝贵的资源

“香港一定不要妄自菲薄,香港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起过最伟大的作用。”郭毅可介绍,中国最大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商汤科技,正是从香港起步的;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曾是港科大的校友,且其公司最初的资金也是来自于香港。除此之外,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旷视科技,致力于AI医疗的依图科技等一系列科创公司,都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人才提供的算法、数据提供的算力、基础设施提供的算力支持。近年来,香港政府大力加大在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包括设立创新基金、推动智慧城市计划、更新《数码21计划》、建设科技园、数码港,以及加强与大湾区的合作等,旨在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在今年11月的立法会会议上,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介绍“人工智能+”策略,并透露香港将在短期内提供5000匹算力,用以支援算法运行和数据处理。不过,郭毅可明确指出这些算力“远远不够,不到上海的5%”,但他仍然相信香港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香港必然具备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能力,而培养人才的一流大学是其中最为宝贵的条件。他认为,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地位,香港的大学自然能够连接中国与全球,拥有国家最顶尖的人才,并为其提供卓越的国际化研究平台和学术环境。

郭毅可提醒,一定要意识到“我们要建设的是面向未来的医学院”,“二十年后的医院是怎样的?会和今天一样吗?我们必须立足与今天的技术发展。”(资料图片)

科大现代化医学院新定位

为深化医疗体系改革,《施政报告2024》提出筹备本港第三间医学院,目前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三所大学提交申请。今年11月,科大宣布成立校董会顾问小组,致力于建设“医工结合”,即具备医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工程知识的新医疗人才。郭毅可表示科大在医学AI领域的发展很好,已经在不同科室,例如放射科、病理科、基因治疗、流行病预测科进行小范围内实践。但他强调AI在医学上的临床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学监管要比金融监管严厉几万倍的,金融不过是赔点钱,但医学出错是赔命。”

在郭毅可看来,“白纸一张”正是科大的好处之一。英伟达创办人、科技大学工程学荣誉博士黄仁勋在近期亦谈到,传统医学院尝试引入AI,往往引发怀疑和不信任,科大作为后来者,可从零出发,结合科技、计算科学和AI发展医学。郭毅可表示,在医学+AI实现技术结合后,躺在病床上病人体征即可自动生成,监测器不需要再由护士24小时监视,基因测序的大数据纪录让个人化医疗成为现实,即使各个病人的体征不同,年龄不同,机器也能为每个病人提供精准的用药和治疗方案。

郭毅可认为科大申办第三间医学院的优势众多。首先,科大的“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科在今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10,领先本地大学,“我们招聘的是全球顶尖的AI人才。”其次,科大的“SuperPOD智算中心”是香港最大的人工智能集群,提供顶尖的超算环境来推动AI的发展,“我们拥有最先好的设备,全香港加起来的总数也不如我们。”此外,与其他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科不同,科大的艺术、管理、商学院等各学系也积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跨领域的创新发展平台。他对科大申办医学院信心满满:“我们的定位很清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