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学生陷升学就业两难 炮循校长冀社会放下偏见重视职业教育
特区政府常言非常重视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SEN)的成长和发展,但当他们毕业离开校园后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却多数都会被“遗忘”。智库MWYO青年办公室与专收SEN学生的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合作发表的报告揭示:在以“升学”为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当中,全港适龄学生有70.7%取得专上学历,但有关占比在SEN学生中只有33.9%;而在追求“文凭主义”的职场文化之下,SEN学生的就业率只有30-40%,明显低于整体人口的70%。如何破除社会对于SEN学生的歧视与偏见,真正促成“融合”,是有为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升学导向为主流
职业教育遭歧视
根据教育局今年2月向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提交的文件,2023/24学年共有64,220名SEN学生,被分为特殊学习困难、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自闭症、言语障碍、智障、精神病、听障、肢体伤残及视障等九个类别。当局采用“双轨制”推行特殊教育,鼓励大部分SEN学生入读普通学校,而较严重或多重残疾的学生,经专业人士评估和家长同意后,则可转介入读特殊学校。政策原意是,透过为SEN学生提供正常学习环境和公平学习机会,推动社会共融;然而,基于配套不足,政策实践仍然面对不少难题。
智库MWYO青年办公室与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炮循)合作发表的《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资历架构课程成效评估》报告指出,在2020年,全港20-34岁罹患自闭症的学生当中,只有33.9%能获得专上学历,显著低于全港同龄人口中高达70.7%的专上学历占比。除此,SEN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40%,同样显著低于整体人口的69.1%。炮循是全港唯一一间生源全是SEN学生的基督教主流中学,考虑到SEN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时的困难,校方不像一般学校以“升学”为导向,而是较为注重学生的职业教育,开设十个政府资历架构认可的课程(QF),并会安排中六学生参与“职场新力军”实习计划。
然而,在“融合教育”的政策框架之下,炮循有些“吃力不讨好”。例如当局把SEN学生纳入主流教育路径,没有积极鼓励学校开设太多加强职业教育的QF课程,结果导致炮循被质疑“只有你一间做(QF),应该也没多好”;另外,炮循也被当局限制每年只能招收46名新生,难以帮助更多SEN学生。校长沈立平指出,社会普遍对大学以外的出路有所保留,但事实上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升读大学,他因而建议教育局多加推动和宣传,给予更多正面支持和肯定,确立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让每位学生都能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出路。
实习生信心下降
雇主满意度上升
“学校无论如何模拟都无法还原工作的真实情况。”沈立平说,炮循因而为中六毕业生开展为期7+7(七天加七周)的“职场新力军”实习计划,让学生根据修读的QF课程和个人兴趣选择不同行业实习。上述《成效评估》报告通过访问炮循实习生得出的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实习后都倾向有信心找到工作。然而,实习生通过实习后,对自我的技能、效能各项评分均比实习前下跌,但同时实习生也会对职场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有更准确的评估,且会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当中需要雇主和学校的持续鼓励和支援。
老师太仁慈,‘就住’(迁就)我们,以老师的角度去教我们怎样去面试,变相不太真实……外面雇主问的问题较为直接。
沈立平强调,炮循希望透过实习计划,“让学生到了职场不是成为雇主的包袱,而是真的能成为‘新力军’。”《成效评估》访问实习主管的结果反映,实习计划确能让雇主对SEN青年的能力改观,主管对实习生的21项行为或技能总平均分比实习前预期均上升约10%-17%。然而,在实习后有42.9%(6位)主管认为没有合适职位,未能推荐实习生留任。报告还发现,若实习生修读的QF课程与实习职位相关,会更容易获得主管青睐,可见QF课程对学生就业会产生帮助。
他亦乐于学习新事物,例如使用VR眼镜和3D打印机方面,他能够自己尝试操作或查找文件进行打印,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称赞。
炮循十个QF课程中有至少六个是第二级课程,《成效评估》显示若学生修读第二级QF课程越多,便越有可能投身职场;但若修读第二级的QF课程数量不足或未修读过,他们较可能入读其他机构的资历架构课程。对外界来说,不同教育机构的QF课程没有太大分别,但沈立平认为,其他机构的课程比炮循课程更加浅显,相当于第一级,而且脱离市场就业需求,对日后就业起不到太多帮助。
消除偏见不容易
各界需要走多步
为炮循实习生提供实习机会的40多位爱心雇主中,大部分是大专院校和社会企业,只有较少部分是私人企业,因为社会普遍把SEN学生当成残疾人士看待。平等机会委员会于201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209间商业机构中有 63%的雇主表示不愿意在未来五年内雇用包括SEN人士来内的残疾人,认为SEN青年需要更多的培训和监督。沈立平表示,扩大雇主网络不是太难,但要持续提供长期的全职职位并不简单,需要各持份者的共同努力。
香港伤健协会的注册社工林嘉俊作为炮循合作雇主之一,他强调建立共融工作间对SE青年稳定就业的重要性。在硬件方面,应为听障视障、肢体伤残的员工提供便利的工作设施与环境。对此社署也有残疾雇员支援计划,资助雇主购置仪器或改装工作间,但雇主认知和意愿较为不足,每年仅有20至50宗申请;在软件方面,工作环境和氛围对于较为敏感的SEN青年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应加强同事的培训,提升对SEN员工的认知和帮助,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劳工及福利局联同康复咨询委员会和其他社福机构,推出《有能者‧聘之约章》,冀能推动雇主为残疾人士提供工作机会,合共有几百个机构参与;然而,不少人批评,《约章》缺乏落实和监管,并无显著成效。《成效评估》建议劳福局应定期收集参与《约章》机构聘用雇员的状况;邀请非政府机构为机构进行评核;为连续多年达至要求的企业特别设计标志,展示企业社会责任感,促进雇主聘请SEN人士的意愿。此外,政府也尝试以经济诱因让雇主聘请残疾雇员,例如“就业展才能”计划为雇主提供九个月的津贴,促进其聘请残疾雇员,2017至2021年每年约有800至1,100宗就业个案。尽管其申请量并不算太低,雇员留任率却不足四成,大部分雇员均任职不足一年便离职,并无法为SEN青年提供长期稳定的职位。对此,则需要加强政府、雇主、雇员就工作内容和困难进行三方协调沟通,协助雇员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他们的独特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