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侧踢】技术解构:三种踢击的切入角度

撰文: 卫尔良
出版:更新:
(图片来自:Buda Mendes/Getty Images)

侧踢虽然属于直线打击脚法的一种,但其实在面对不同情况及对手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踢出侧踢,以达至最佳的打击效果。本文以前侧踢为例,把前侧踢的踢击角度统分为从内而外、从中线、从外而内,并逐一分析当中的分别及应用情况。

若想了解一般侧踢的动作特色,侧踢在搏击中的角色,可参看:

 

决定击角度的因素:

1. 对方架势

对手跟自己所采取的架势会直接影响到前侧踢的踢击角度。如上图左,在正架对正架时(反架对反架亦然),为了能有效踢击对手,一些踢击角度会较易被对方卸走或避开,所以较少机会采用某些侧踢角度。上图右则是正架对反架的情况。

 

2. 对方位置

纵使架势相同,对方所处的位置不同,亦会影响采取的踢击角度。上图左是对方处于内位(Inside Position),中间是处于同一线上,最右是对方处于外位(Outside Position)。

 

 

3. 踢击动作

对于直线脚法而言,由于在踢出后较难调校角度。因此前侧踢的踢击角度取决于其准备踢击的动作,例如折脚幅度、内摆幅度等,以调整出最佳的直线角度。

 

从内而外的侧踢角度:

 

(影片撷取自:YouTube

这种踢法的动作接近传统教学的侧踢,需要明显的提膝及折脚动作,以收缩大腿肌肉,让踢击像弹簧一般反射出去。最佳的侧踢路线应尽量贴近中线,但当遇上对方架势跟自己相反时(即“正架VS反架”、“反架VS正架”),而对方上身较侧时,中线的目标角度便大幅收窄,目标变成以胁下至侧腹。对方有较大机会卸去从中线而来的侧踢攻击。

 

(影片撷取自:YouTube,http://bit.ly/2qj6vRd)

以Cung Le这一脚为例,便由于其前脚处于对手双脚之间,对手上身处于侧身状态,其侧踢径走直线,踢击线路跟对方身躯之间的角度太小,踢击力度不易传达至对方身上,甚至被卸走。

此外,在正反架情况下,双方前手前脚都处于前方,直接的前脚或前手攻击容易被对方中和/抵消掉(neutralize)。假若想以前侧踢攻击身体,便需要稍稍改变踢击角度,以增加命中机会。因此,便出现了从内而外的侧踢角度,即增加折脚内摆动作,令踢击由从正面直出,变成从侧面直线斜出。但留意这里指的斜线只是起脚点偏侧而已,并不是完全由左至右般斜出。

从内而外踢法好处是能产生很大的威力,并能打击面积较大的腹部正面。可是,这种踢法的准备动作需时较长,而且必须完全侧身才能使出,正身不能使出,这样限制了拳击的发挥,只能使出前手攻击,如刺拳、前手勾拳等。

所以内而外踢法一般是在较远距离,借助踏步及假动作突击对手。

 

从中线的侧踢角度:

(影片撷取自:YouTube,http://bit.ly/2py52cT)

新式侧踢和泰式侧撑(Side Teep),省却了多余的踢击预备动作,让踢击变得更快,令踢击能更快从中线踢出。

跟传统侧踢踢法不同,新式侧踢的发力重点不在于大腿内折弹出,而是透过后脚小踏步及推髋动作,借助体重及身体架构来进行踢击。此外,为了减少准备动作,它的提膝动作从折脚内摆变成“提膝、脚掌向前”,把发力动作(转髋及重心脚蹬出)留至最后才同时发出。

(影片撷取自:http://bit.ly/2py52cT)

从以上片段可见,虽然是后脚泰式侧撑,但重点在于它并没有明显折小腿的动作,取而代之的是提膝及脚掌向前的动作。而且Samart Payakaroon(红裤)在命中对手前,上身一直都可以维持正身状态,直至命中对手才因推髋发力才变成侧身。

 

(影片撷取自:YouTube,http://bit.ly/2reT2Kb)

从以上片段展示的,是UFC选手Stephen Thompson在侧身架中使用新式侧踢的状况。跟泰式侧撑稍为不同,因为处于侧身,髋部已经完全扭侧,前脚膝盖较难直接向前提起。所以新式侧踢的准备动作是:先把前脚微微提起,前脚膝盖轻微内翻,目的是令前脚脚掌指向前,而不是刻意折脚储力,然后透过这个细微的内翻动作,加上后脚踏步,同时借助推髋动作,以身体结构作为踢击力量,而非单靠脚力。

无论正身或侧身,都可以使出中线的侧踢踢法。它不像从内而外的踢法般,限定了在踢击时必须处于完全侧身的状态,变相允许在踢击前采用更多拳击组合,令打法更加灵活,不易被对手预读侧踢动作。

另一方面,中线前侧踢的踢击准备动作较细,能很短时间内完成踢击,直接对对手中线造成威胁,能有效充当“Foot Jab”,可截击对方的旋踢(Roundhouse Kick)、冲前突击等。

可是,中线踢法在面对相反架势(Open Stance)的侧身对手时,由于踢击角度小,容易被对方卸走或避开踢击。而且,无论是新式侧踢,还是泰式侧撑,其踢击完成时,身躯都会处于侧身状态,对踢击后的接续拳击仍会造成一定限制。在踢击落空后,会无法马上回复体势。

所以中线踢法一般用于针对较为正身的对手,作为截击、或突击之用。

 

从外而内的侧踢角度:

严格而言,在正统侧踢踢法上,并没有从外而内的踢法,因为正统侧踢的发力是由大腿从内位(Inside Position)向前或向外位踢出。若踢击发力是大腿由外而内的话,一般都会被归类为旋踢之类。

可是,无论是内而外,还是中线的侧踢,都不能在踢击后维持正身状态,以便利用双手进行追击或防守。而且直线脚法在面对侧身的对手时,由于角度变小,较难确实打击对手。若转以旋踢打击,虽然可以从侧面打击对手,但欠缺直线脚般的的阻击能力,未必能截停对方来势。

如何揉合侧踢跟旋踢的特色呢?或者我们可以在三日月蹴的踢法上,稍加改良,以克服侧踢的不足。

(影片撷取自:YouTube,http://bit.ly/2qjf9zm)

三日月蹴是一种揉合了前踢跟旋踢的脚法,以前踢的起脚方法,采取最短的斜直线,避开中线,以脚前掌(Ball Of Foot)踢击对手。在三日月蹴的踢击动作中,讲求推髋的动作,令原本为直线脚的前踢,转成三日月蹴的斜线。

从外而内的侧踢踢法:

1. 从正身架开始,双脚采取自然宽度。
2. 提起前脚膝盖,脚掌指前。
3. 在脚掌指前时,前脚膝盖转为内翻,直至膝盖由向上转成内指45度。
髋部不需完全扭侧,只需推至像踢前踢时的幅度。
4. 在膝盖内翻、推髋时,脚掌由指前,转为脚跟向前蹬。

P.S.:这种踢法对踢击者髋关节的活动幅度要求很高,因为它要求在踢击时,膝盖内翻但髋部不能扭侧。而为甚么不用脚前掌(Ball of Foot)踢击,而用脚跟呢?因为若跟三日月蹴一样,以脚前掌无疑能打击对手,但在脚的结构上却较难截住对手。而以脚跟踢击则较为稳固。

这样踢击应能从外而内的角度,以直线蹬出。踢击者能在踢击时维持正身,以随时能使出拳的攻击;又可从外而内打击侧身对手的腹前或后肋。可是,这种踢法的踢击距离和其他踢法相较短,在使用时应该多留意距离控制。

大家可以想像成类似三日月踢的踢击,不过脚会倾向打横,而且以蹬腿代替弹腿。(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qj4q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