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无关|牛郎棍:织女没用过的兵器 源于清初的山东省非遗武术
今天是七夕,跟大家介绍与“牛郎织女”无关的“牛郎棍”。牛郎棍是乳山“牛郎门”武术中所使用的主要武械,2009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为大家简介一下牛郎棍的历史。
牛郎门的历史
萧明魁的《牛郎棍:牛郎门秘传棍法》记载了牛郎棍及牛郎门的历史:“相传,牛郎棍为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于七所创”。
于七,名于乐吾,号孟熹(1609~1702),是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村人,在明末科考得中武解元。明亡后,他于清顺治五年,在巨齿牙山领导农民起义,后被清兵重兵包围歼灭。于七在师父协助下突出重围,身负重伤逃至宁海州西南乡留格庄村(现山东省牟平县埠西头乡留格庄村),被早起习武的青年萧思德救回家中。
期间,于七见萧家忠厚善良,又有救命之恩,便将自己身世如实相告。萧公对于七之举早有所闻,便以雇用的“看牛倌”为名,将于七隐身于家中,并让儿子思德辍学帮助他。他们二人以看牛为业,早起晚归,很少与村民们相见,躲过一次次清廷的缉捕。
于七见朝夕相处的思德聪慧机灵,胆识过人,又有扎实的武功基础,甚是喜爱,便收为徒。不仅将拳脚功夫传授于思德,而且把自己平生所习之刀、枪、剑、戟、鞭等器械招法,融于一放牛用之短棍上,精心授于思德。思德尽得真传,更把于七的功夫发扬光大。其后人将师传之拳脚功夫取名为“徒手靠”(后称牛郎拳),师传之棍法定名为“牛郎棍”,逐渐形成了以拳为本、以棍见长的一个武术流派,统称“牛郎门”,并作为萧氏家族的护族秘技暗自传承。
直至1983年,牛郎门第十三代掌门萧明魁才打破族规门律,将牛郎棍等功法资料公开,向社会传授和推广。2008年,牛郎棍被列入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唯一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列入其中。2009年,乳山牛郎棍被列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牛郎棍技法简介
据“乳山市文化馆”网页介绍,牛郎棍整合了刀、枪、剑、戟、鞭等各兵器的技法,主要套路有田字鞭、十字鞭、一字鞭、双折鞭、单折鞭、龙虎斗鞭、长蛇鞭等。
牛郎棍的基本功法包括:手形、手法、棍法、腿法、身法等。手型主要有掌、勾、握等。手法主要有半握拳、日字拳、摆拳等。棍法主要有挑、劈、架、戳、扫、格、撩、攉、点、刺、绞、剁、舞、压、拧、拨等。步形腿法主要有弓、马、仆、歇、虚、并、丁、叉等。身法主要有闪、转、腾、窜、缩等。并根据搏击需要,加以点穴技法,先击要害,有效地提高了御敌防身功能。
牛郎棍的主要特征是拳械齐全、系统严密、一械多用、风格独特,男女老少皆可学练,易于普及推广,并具有十大风格特点:讲阴阳、重意念、走螺旋、发寸劲、练腰劲、气自然、形逼真、神慑人、多套路、易推广。
参考资料:
萧明魁《牛郎棍:牛郎门秘传棍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
【包括香港在内,现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尝试重塑大枪技法。他们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录》。点击图片,观看香港八极拳协会卢韦斯师傅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