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战有学问 为何兵器打横放对泥淖战不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撰文: 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武备志编按】本文节录自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兵车〉一节,本选节谈及古代兵车在战场上的各种用途、形制种类和车上的陈设。在古代,兵车除了用来冲锋陷阵外,亦有用来在休战时围阵防备外来偷袭。而文献中兵车上的武器摆设,亦涉及了不同武器用具的记载。值得留意的是,相比交通用的一般马车,用在战场上的兵车,其战马一般会披上铠甲(介马),这点在常见的兵车插图中较少提及。

(五)兵车
上文说到过,兵车古称戎车,因为戎是古代兵器的总称,就跟戎马是军马,戎服是军服,戎行是军队一样。

在上古,贵族平时乘的车子遇有战事就开上战场,兵车与一般车子没有甚么区别。但拉车的马在打仗时要披上铠甲。《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在这次战斗中不介马一事被特别记下来,即因为平时一般都要“介”,齐顷公太轻敌急躁了,因而破例。同时,兵车上要放武器如弓、矢、戈等,因而车上有橐、弢等盛武器的容器。《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共〕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晋大夫),中项,伏弢。以一矢复命。”又:“石首(晋大夫)曰:‘卫懿公惟以不去其旗,是以败于荧。’内(纳)旌于弢中。”弢本是盛箭的,当然也就可以放旗。《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或以广(兵车)队(坠,指陷入泥坑),不能进,楚人惎(教导)之脱扃;少进,马还(旋),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扃是兵车上搁置兵器的横阑,兵车既陷于泥淖,横木增加阻力,去掉扃后仍不免原地打转,是因为旗子兜风,抵消了马力,因此楚人又教晋人把旗平倒在车衡上。扃、旆都是兵车必备之物。

在古代兵车上,不同岗位士兵各有其职。

在古代兵车上,不同岗位士兵各有其职。

古代兵车上都有旗,种类、名称繁多,不能细述。旗与鼓是指挥作战的信号,因此主帅的车上必有。《左传.隐公十一年》写郑伐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挥)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蝥弧是郑伯旗的专名,大概各国诸侯、大夫的旗都有特殊的徽志。以旗麾军而师毕登,可见旗在战斗中的作用。颍考叔“取”旗,即从车上拔取。又《庄公十年》:“公将鼓之,〔曹〕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为进军的号令,旗的具体作用大约主要是让全军看到将帅所在的位置。

古代军旗各部件的名称。

古代军旗各部件的名称。

与平时乘车相反,战车不求其舒适,而求其轻快,因而没有车盖、帷幔之类。

行军过程中兵车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宿营时用车围成圆圈,以防备敌人的偷袭或野兽的侵扰。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车者,所以当垒〔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连车”,也就是用车为营,“不可胜”,说明这种自卫方法不易击破,“示弱”,即让军队躲在里面好像不敢出战。营垒之门,就是车所围成的圆周留有缺口,并把两辆车的辕相对而向上斜立,形成门形。因此军门又称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这种方法来源甚古。《史记.五帝本纪》:“〔皇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张守节《正义》:“环绕军兵为营以自卫,若辕门即其遗象。”其实,从“军”字本身就可以看出古代是以车当垒的。军字上边的冖,在篆体即表示包成一圈,与下边的车相配,就是车子环卫的意思。《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圜围是本义,等到军成为编制单位的名称,已经是较晚的事了。

古代天子和诸侯所乘兵车又叫“戎路”。

兵车中又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周礼.车仆》提到戎路、广车、阙车、革车、轻车五种。对此前人有过许多详细的考证,也有许多异义。我们只就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略作介绍。

戎路是天子以及诸侯所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文公)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辂同路,大辂是封赐同姓诸侯的车,又称金路。古代既以车、服为等级标志,所以大辂、戎辂之服即包括车、服二者。

轻车即一般的战车,为进攻敌军的主力。《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行文字(荀寅,逃亡在齐的晋大夫)告成子(齐大夫)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战车的易损部位需用皮革包裹,因而轻车又名革车。

軘车。其形制已不可考,《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车逆之。”孔颖达引服虔云:“軘者,屯守之车。”再从軘由屯得声来看,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兵车,可能不像轻车那样便于驰骋,但却为敌人车马所难于攻破,因而较为笨重。

出土自秦陵的铜马车。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作者|许嘉璐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本书内容获“中和出版”授权转载。】

八种太极发劲方式,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