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兵为拳|武术的实用主义:道理不是靠骂得来 认清目标才能进步

撰文: 李嘉誉
出版:更新:

关于“化兵为拳”的讨论,其中一个质疑是“这种诠释是否套拳原初的本意?”但其实“本意”除了无从稽考之外,在武术发展这个脉络之下亦不重要。因为只要是“最佳诠释”,就是“正确诠释”。这篇文章尝试先以虎鹤双形中的“罗汉晒尸”作例子,说一下不同诠释之下,如何找到“最佳诠释”,再说一下“师傅说”的问题。

先作回顾

在此篇文章前,可以看以下的文章。这些文章都以不同角度,讲述了兵器与手法的传承关系,以及“化兵为拳”想法的例子。

【MMA·咏春】“斩颈等于完结”:谈谈传统武术与武器的关系

化兵为拳|兵器与手法:由脱枪成拳到顶肘为盾 诠释力强弱是关键

最佳诠释就是正确诠释

对这种说法的其中一个质疑,是“这种诠释是否套拳原初的本意”。说真的,除非有史书写明,否则很难确认该套拳本来是否“脱兵为拳”,还是本来就是拳术、摔技、或健身作用。而中国的武术记载,大多都已是明清时期,文字传承就更难找到证据。

不过,想在此提出,“是否本意”在武术中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武术是很“实用主义”的: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重点在于这个诠释的“效果”,是否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是否“本意”除了无从稽考之外,在这个脉络之下亦不重要。

(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hOrKaA)

举个例子,虎鹤双形中的“罗汉晒尸”,直接看起来是打击技或者反击技,这在不同电影(甚至在《蝙蝠侠:黑夜之神》中蝙蝠侠也用了相似技术......) 和教学中都可以看到:

而空手道中也有类似的动作(毕竟空手道与中国武术渊源甚深),而按Karate Culture的诠释,则是一招抓衣摔技。

同时在访问时,也有跟洪拳习者讨论,按他的说法,这技术在他看来则是和罗汉拳中的伸展动作有关,所以此动作是个拉伸动作。

但与其问以上哪个是“正确”诠释,不如问哪个是“最佳” 诠释。关于打击技,除了发力及距离问题,亦难以找到set up(前设)及follow up(后续)的动作;关于反击技,可以使用的场合太少,单手接或防御上方攻击也太危险;关于摔技,则是有正式柔道比赛中成功的例子,加上动作相似(例如打出后手腕有扭动,而非手背向天,假如是打击技的话手腕应该不用扭动);而伸展动作则是有其作用,但有很多其实动作也可以做到相同效果,是否需要放在套拳中就存疑。

因此,这代表在未找到更好的技术衔接与发力方式前,“罗汉晒尸”作为打击技的“解释力”最较低,而作为摔技则较高,所以不妨在摔技中多作发展。不过,假如未来有更好的技术衔接与发力方式,大大增强了“罗汉晒尸”作为打击技的能力,那么到时“最佳诠释”就是打击技。

当然,如果你从事考古工作,或者单纯追求“当时如何”,那么“原初的本意”的确重要。另一个“原初的本意”值得被尊重与寻找的原因,是当时的那个诠释可以帮助现时的某些技法。但这又回到以上的讨论去。

所以关于“中国武术套拳中的手法,其实很多是兵器手法”,只要诠释够强,就该被视为正确。甚至可以更激进地说,就算有古代武者追越到现在,说某手法是徙手技术,但我们发现在兵器更好用时,此手法都应该用于兵器当中。

同时亦如转载自“二刀流”的文章,当中指出有很多拳师正在努力把这些技法变成拳术,这种尝试亦非常令人尊敬与支持,而这种尝试正是建基于,这些师傅意识到某些手法在徒手时不好用,或者知道那些技术就是兵器手法。

由“二刀流的刀鞘”所选写的文章,浅释了中国武术由兵器技术转化成体术时所碰到瓶颈,非常值得大家讨论。

延伸阅读

以枪入拳:谈传统武术从兵器技法演化到纯体术|转载文章

再说一遍,武术技术发展,在于“效果”是否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当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之后,就该作相应的行动。

“实际尝试”与“进步创新”必须同时进行

顺著“中国武术的手法,其实很多是兵器手法”这思路,除了“知道”此事以外,还有什么可以做?

简单说,就是不论向兵器还是拳脚方向发展,都要实际交流尝试。

有些人满足于这个层面,认为得知“中国武术的手法,其实很多是兵器手法”后,每当受到挑战与疑问,就可以退到“这些手法是兵器手法”这个解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算得知这些手法是兵器手法,但假如从来没有拿过兵器,你是不懂如何运用该兵器的。除了刃筋(切入角度),兵器对打与拳脚对打的差别也很大,拳脚有抗打可练,兵器就没有抗打可言。因此,虽然“如何先击中对方的同时不被对方击中”在拳脚和兵器中都适用,但在前者仍可“硬食”,后者就不可以,当中有著质性差别,故此技法亦有差别。因此知道徙手套路技法就以为自己知道兵器用法,其实就是“不忠诚面对”自己。

当得知“中国武术的手法,其实很多是兵器手法”,最好的引证做法是拿起兵器尝试一下,或者会立即发现十分顺手,甚至透过练习兵器,进一步体会动作当中的含意。

外国有大量的兵器比赛,HEMA就提供了一个十分好的例子,证明兵器对练可以同时“史实”及“创新”,同时又安全又可以把技术运用出来。其实内地与台湾均有玩中国武术的人,不断和HEMA的人交流兵器心得,当中大家都会有所得著。香港亦有类似的交流,例如千月堂和英灵欧洲武术会就因武博结缘,之后举办了交流活动。双方都表示在对方武术体系和练习方法上获益良多,甚具启发。

延伸阅读

【武博】日欧剑术交流:由握剑到有效打击

+5

回到二刀流的文章,作者指出有很多拳师正在努力把这些技法变成拳术。这个转变过程必定是困难、任重道远的,当中亦有新技术的加入,旧技术的扬弃,因此就更不应害怕失败。在转变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究竟是在现有的搏击运动模式/架式中,融入一些特别的技术? 还是由发力开始改变? 还是跳出来制定一个又被广泛接受,又有门派特色的比赛? 这些都是纯技术以外要思考的问题。

举个例子,如黐手训练,假如用在拳术上,就会有如何距离的问题,解决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学习一些补助技术、或者加强黐手那短时间内可以做成的伤害、甚至把黐手技术放在寝技战,但不论如何,都应思考尝试。

延伸阅读

【黐手合集】如何控制距离为重要任务 作兵器训练亦有可能?

如果是发展自卫技术,亦要考虑那一种练习最为合适。在此并不否定某些技术是很危险而且很难练习的,例如总不能叫学生对练插眼吧? 只是,某些技术不能用,因此就完全拒绝对打练习,就是一种“不当二分”。仿佛在练习时只有“打残对方”与“完全不打”两个选择,而两者中间其实存在著一段相当大的距离,让人作出某程度的对练与尝试。

当然,如果发展方向是更倾向文化本源、艺术、修行及养生等的方向,例如某些太极班、日本的居合道及弓道,那样就可集中在文化界与健康界别的发展,甚至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例如《中国舞蹈与中国武术之交互研究与成果呈现》等的计划。

重点是,认清自己的身在何方,以及要向那个方向进发。

“师傅不是这样教的”

假如有读者认为,“师傅不是这样教的,所以我不认同”,这没有问题,如果你学武就是为了不差分亳地复制自己师傅的动作的话,这是个人选择,值得尊重。但也必须在此说句,你跟你师傅的体格、性格、环境文化背景不一样,你没可能100%复制自己师傅的动作,而你师傅亦并不是在21世纪今天的环境下练武的,你现时学武面对的问题与挑战肯定亦跟你师傅不同。

只是,如果有读者认为,“师傅不是这样教的,所以这就是错”,那这种想法就有很大问题。师傅当然需要尊重,但再次提出这一点,武术及搏击非常实用主义,“用得到、有效果”就是好,“用不到、没效果”就是差,所以尝试及改良到自己合用都是必须的。不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一套,也不要固步自封,认为自己一套就是“绝对正确”。

其中一个坏例子就是内地一位师傅,拍了一段2分50秒的短片,回应八极拳与刀盾的疑问。不在此贴出来浪费大家时间,片的内容就是介绍了自己的传承,然后问“这个想法是来自哪位老师的?”、“是你自己想的?”,虽然没直接批评他人,也说这样想法“好”,但简单说就是连自己思考一下都没有,看到不同己见,就问人师傅是谁。给人的感觉就是暗指自己有传承,人家无,自己学的才是“正统”,所以自己高人一等。正正是这类人,拖慢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弹幕有一句回得好:“人典型的理性思辩能力全无,听话的乖学生”。

看到有怀疑的地方,可以发问、可以解释、可以分享、可以做实验,道理不是在键盘上打“我对,你错,你是垃圾”就有的,这样除了不能说服他人,也只显出自己的自大无知,就算真有道理也没有人会接受。

学武最重要就是“忠诚面对自己”,问问自己学武是为了什么“目的”,再想想自己的训练是否能帮助自己达到想要的“目的”:只要是“可以”就是“好”,只要是“不可以”就是“不好”。

回到最初,你师傅是你师傅,你是你,那你学武是为了什么?

【形意拳有十二形,不晓得大家能否尽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