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旗印非“风林火山”四字  战争及宗教影响日本军旗发展

撰文: 司马麤
出版:更新:

对很多日本战国迷来说,对武将军旗大多耳熟能详,当中又以武田家“风林火山”旗最为经典(这旗与历史有出入,下文详谈)。其实,军旗除了能分别敌我,和方便检验战功外,日本古代军旗应用和流变,背后亦与战争模式变革和宗教文化因素有关,这次我们以此角度来让大家认识日本战国时代军旗文化。

在日本古代,旗指物(一般战场上所佩戴物品,一般是家纹,用来分别敌我)最早并不是用于战场,而是在宫廷礼仪、寺庙仪式、祭祀上才用,后来逐渐发展到战场上使用。据说早于源平合战时(1180-1185),源平两军已分别用红色和白色旗分别敌我,平家被灭后,源赖朝规定以白旗为源家嫡流专用旗号,明令禁止白旗随意使用,麾下武将若使用白旗,需要加上家纹以资识别,后来武家林立,为了更细分身份,也有了家纹出现。

战国时代,武将在战场上放置于自身附近的印记物又叫“马印”。战场上使用这类旗指物、马印(下文亦会以“军旗”统指这些物品),除了有识别身份之用外,还有辨别兵种,建立身份认同。日本早期的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农民,这些农民兵没有统一装备,穿着五花八门,平时欠缺统一训练,大家互不相识,当时领主都不会提供盔甲,所以士兵身上的军旗成为了身份标识。

电影《影武者》剧照,武田家军旗。

旗印标识兵种

除了识别敌我外,也有用来识别兵种或传递资讯。战国时代出名的百足众,为武田信玄所创,百足众旗指物上画了一只大蜈蚣,这兵种主要职责是侦查和传达将令。而使用蜈蚣,是因为信玄要他的士兵像蜈蚣一样:有攻击性,勇往直前,永不后退。而古代个别武将会在背旗上写上自己名称和讨伐者名称,这时候背旗用来表达资讯,告诉身边人是谁人杀死某人,以彰显武士个人荣耀。

而平安时代末期出现的“幌”、“保吕”或“悬保吕”,是古代骑兵用的一种布幔护具。穿着母衣的骑士在战场上驰骋时,母衣会被风鼓起而膨胀,有防流矢的功能。而在战国时代,只有身份地位够高的武士才能用母衣,因此领主会精挑细选可穿母衣的“母衣众”,让母衣众有近卫军性质。

武田信玄创立百足众,以蜈蚣图为旗标。(网上图片)

在古代日本,每当战事结束都有检查战功这程序,称为“首实检”,即检查该战所斩获敌人首级和战利品。但因尸身在战场上可能伤痕累累无法辨认,所以首级以外会付上其他证据,诸如有家纹的盔甲、兵刃、指物等,若斩获的是母衣众,便会用他的母衣包回他的首级,若果是普通武士就用指物将首级包起来。(细川忠兴《细川幽斋觉书》)

旗指物与战争模式递变有关

而我们常说的旗指物、幡、肩印等与标识武将有关用品,其使用方法也与日本的战争模式递变有关。在源平时代,武士身上并不插旗,战场上是由步兵、侍从或精选的骑士手持旗幡,步兵除了在木盾上有特定图案外,较难识别武士及下属身份。到了室町时代(1336-1573),步兵大量起用取代了传统骑兵,很多步兵亦以弓兵身份参战,为对付步兵,骑士从骑射为主,改以长矛为主要武器,因此武士近距离对步兵作战机会大增,身旁较难有侍从带著旗幡,于是武士开始使用小旗,放在肩部和头盔,即我们现在见的肩印和盔印,日本亦脱离了单纯由侍从携带旗幡的时代。

直到战国中晚期,日本长期实行兵农合一政策,农民参战受农耕时节影响,而农民兵不是职业兵,战役结束后会全部解散,所以同一农民可能在不同的战役中服务不同家族。这种兵制无法组织有效训练和团队忠诚,亦无法提高军队质素。

因此,以织田信长为代表,大约同时代的诸大名开始实行兵农分离政策,培育四季可战之兵,兵种分工和协调作用大大提高,士兵组织更具专业化,虽然大家可能印有同一家纹,但不同兵种分队会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物来区分,方便指挥调度。

+7

说回战国大名经典军旗,大家常说武田信玄“风林火山”旗,这四字旗与历史原本有出入。武田信玄因酷爱兵法,军旗设计也借鉴中国《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日语:疾(はや)きこと风の如く、徐(しず)かなること林の如し、侵掠(しんりゃく)すること火の如く、动かざること山の如し)。原本军旗应为“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右行)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左行)”十六字,不过受到后人文学创作及影视作品影响,加上四个字军旗或较十六个字形象突出,所以讹传了武田信玄军旗为“风林火山”四字。

【延伸阅读】

【历史】古代武士刀并不是武士专用

【居合】为何以榻榻米作为试斩草席?

【日本战国】日本小武士DIY纸盔甲 盼成为盔甲师

佛教名句成旗印特色

其实在战国时代(1232-1603),很多大名喜欢把个人宗教信仰或哲理信念印上旗指物上。例如石田三成军旗印有“大一大万大吉”,意思是“一人能为万民著想,万民就会对一人尽忠,天下众人就会幸福(一人が万民のために、万民は一人のために尽くせば、天下の人々は幸福(吉)になれる)”。日本最广为人熟悉的大名织田信长,除了有著名的五木瓜纹外,亦有货币“永乐通宝”画在军旗上,来显示自己的商业头脑及“金钱就是胜利”的观念。

宗教方面,信奉佛教的上杉谦信,也有著名的“毘”字旗或以草书写成的“龙”字旗。前者是因为上杉谦信信仰毘沙门天战神,自称是毘沙门天化身;而全军总攻击时会用上“龙”字旗,据说传说不动明王持有两刃剑“倶利伽罗剣”,此剑能招呼“龙”(倶利伽罗龙)缠绕剑身,发挥极大威力以击败佛敌。

而统一战国的德川家康,他亦有军旗题字:“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是源自佛教净土宗名句;尤有进者,战国时代佛教代表一向一揆,军旗也用上“进者往生极乐,退者无间地狱”,这两句亦被其长期支持者毛利家所使用。

上述谈了很多军旗在战场上的功用,看来是十分有用的物品。但战场上使用旗幡亦有其弊处。首先最肯定是不利隐蔽行军,在奇袭时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大型的军旗很容易让自己暴露行踪。在战国桶狭间合战中,织田信长为了奇袭成功,规定士兵不带指物和旗帜;再者,这些指物用品增加士兵负担,不利长途快速行军,在羽柴秀吉(即未来丰臣秀吉)“中国大折返”回归讨伐明智光秀时,便命令士兵不得携带盔甲及指物。最后,指物等标识很容易暴露武将位置,在铁炮时代这点对主将尤为危险,更容易成为狙击目标。

参考资料:

濑川金雄:【日本战国】为什么日本战国时期战场上士兵背后都插面旗子?

三浦一郎:《日本甲胄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