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离世】白团:神秘日军顾问团 日刺枪术传入台湾
台湾前参谋总长、前行政院长、陆军一级上将郝柏村昨天离世,享年101岁。作为由民国成长一代军人,曾参与中日抗战。国民党政府迁台时,郝柏村亦是其中一位高阶军官接受蒋介石所设立的白团秘密军事训练。而说起白团,这个由日本人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培育了一代国民党籍军官的军事战略、军人文化和军事武术,对台湾带来深远影响。对台湾的读者这段历史或耳熟能详,这次我们从军事武术这角度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说起白团,便要从蒋介石在对日战争时的经历谈起。民国初年,因为晚清以来的积弱,国人开始流行习武风气,社会也弥漫著尚武文化,更有知识份子建议仿傚日本武士道文化,重振国魂。而蒋介石本人也对国民生活文化陋习深感不满,因此发起“新生活运动”(1960年代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可谓其延续),希望让中华民族全国国民军事化,以孔孟四维四德之学规范人民思想。时值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活动展开,蒋介石本人曾在日本接受军事训练,又在多次对日本人的交战中,深受日本军人武士道精神感动,对其忠君律己的精神另眼相看,埋下后来与日本人合作推动军事发展的契机。
▍白团在台地下化运作
二次大战结束后,国共纠纷再次成为焦点,美国政府也一度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援,让蒋介石积极考虑如何部署国共内战。1949年,在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任召集人下,推荐日本陆军少将富田直亮,与一班前侵华日军出任在台国民政府军事顾问,教育国民党军官“武士道精神”,并提供三军军事训练,协助国民政府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抗衡美国军事势力。而这班人由于来台时全部化名汉人姓名,而富田直亮又名“白鸿亮”,故又有“白团”之称。而现在台湾一些军事上的政策,部分亦源于白团的建议。
由于起用前侵华日人将领担当军事顾问,又美国政府于五十年代重新支援台湾,1951年派遣“美国军事顾问团”来台,在美国和受美军事训练的军人(如陈立德、陈诚)压力下,白团改为地下化运行,成为一个秘密军训学校,学员亦不再穿军服上学。在国民党的保密下,现在对这组织所知仍很有限。
现在台湾的军人课程中,有俗称为“五项战技”的“国军战技课程”,是各军种单兵都必须合格的个人基础军事训练,而其中一项刺枪术,由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便受白团极大影响,沿袭日军刺枪术风格。
▍日军刺枪术不主张扭打
这里先回头谈谈日军的刺枪术。刺枪术是在火绳枪出现以后有的单兵热兵器战技,由于上世纪中以前,火绳枪虽然有极高的穿透和射击力,但不利重复射击,若遇水或受潮亦可能无法使用,因此军人也要学习如何在枪械失灵时,以此当作长枪冷兵器使用。亦有说上世纪初,金属子弹属贵重军事资源,所以在可以的情况下,减少以开火作为制敌策略,刺枪亦有成为丛林战中军人推进探路的工具。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学习西式刺枪术时,将日本传统枪术融入其中,成为铳剑术。总结来说,日军刺枪术有强列武术色彩,在基本突刺之外,亦有格档后突刺的套路,与其他西式刺枪最大分别是,日军刺枪术甚少使用枪身去挡对手挥劈,而是使用枪头拨开对方武器而再施以刺击。而根据冷兵器时代逻辑,枪兵要以整齐划一队型,利用兵器保持有利距离,因此日军刺枪术不做扭打动作,在肉搏战中以保持距离做搏斗要诀。(1)
而日军刺枪术讲究“气刀体一致”(日文“气剑体一致”),有说这是指在运枪时结合吐气、快速肌肉释放爆发力,在运动全身力气时,不会以夸张前探的姿体动作将刺枪送出,而是站稳原地,好让更容易马上作下一波攻击,减少一旦对方反击时的危机。(2)
1960年代,台湾的军事单位将由受到白团影响的军队刺枪术加以改良,定出“突刺采日式,托击采美式,肉搏采中国武术摔打擒拿”的准则,编为军中“新编制刺枪术”,当中“摔打擒拿”只有特种部队才教,至此军中标准刺枪术才完全定型。
(1)(2)李思平:〈以刺枪术论国军反思:论刺枪术于现代战争的作用和战例〉,收入《尖端科技军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