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可能是世上最受欢迎的武侠系列 细说原力的太极哲学

撰文: 李开泰
出版:更新:

《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Star Wars:The Rise of Skywalker)将会在明天于香港抢先上映。来到新三部曲的最终章,《星球大战》系列的口碑和票房,似乎已经难复当年勇。但这个由佐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开创的科幻世界,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绝对是无庸置疑。
换一个角度来看,《星球大战》当中所提到“原力”、“绝地”、“西斯”、“光剑”,其实就是东方武侠文化的另类延伸。由此说来,《星球大战》似乎才是过去40年最成功的武侠作品……

太空歌剧与剑击电影

《星球大战》的起源要追溯至70年代末的美国,其时越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的探讨尚未止息,但对带有浓厚反战色彩的“新浪潮”电影却心生厌倦。他们渴望娱乐,一种纯粹的刺激感觉。素来热衷“太空歌剧”的佐治.卢卡斯立即觑准机会,展开《星球大战》的拍摄计划。

“太空歌剧”(Space Opera)是一种以科幻作包装的娱乐电影。它们内容重复,甚至不合逻辑,完全是以官能挂帅。代表例子有30年代红极一时的《飞侠哥顿》(Flash Gordon)系列,而卢卡斯便正正是《飞侠哥顿》的忠实影迷。

他将《飞侠哥顿》的元素,融会到《星球大战》的创作之中。例如《星战》系列的梯形开场字幕,便是向《飞侠哥顿》致敬。与此同时,为了深化正邪对决的色彩,他还参考了很多老式剑击电影(Swashbuckler Film),以及黑泽明的武士作品。最终在历经重重困难后,《星球大战》系列首部作品于1977年正式上映。

起初,发行商并不看好这出新时代的太空歌剧,院线更要求将《星球大战》与另一套爱情电影捆绑发行。结果在上映首周,《星球大战》便迅速红遍全国,开展数十年的影坛传奇,至今魅力不消。

【点击图片观看资料】

+4

《星球大战》的武术哲学

受著本身的定位所致,《星球大战》打从一开始就跟传统的武士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其中的许多设定,都流露著武士与武道的痕迹。例如“绝地”的英语原文“Jedi”,据闻就是蜕变自“Jidaigeki”,即以武士为题材的“日本时代剧”。另外,尤达大师的名字“Yoda”,有说便是启发自瑜伽“Yoga”。至于绝地武士的“出师礼”,则是模仿英国皇室的授勋仪式。而他们进行训练的圣殿,亦跟日本的武术道场几无二致。

提到绝地武士,自然需要讲及“原力”(The Force)。原力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的泉源,亦是绝地和西斯(Sith)所研习的神秘力量。这种将武术锻炼结合宗教修行的思想,可谓跟中国人的武侠世界遥相呼应。2005年,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的纪录片《Science of Star Wars》便以少林武僧借喻绝地武士,而“原力”则被视为“气”的艺术描写。

事实上,绝地和西斯之间的对立,本身就是阴阳哲学的体现。起初,他们两者只是单纯的正邪对立,但随著故事深化,双方逐渐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它们互相排斥又相辅相承,而天行者家族的使命(和悲剧),便是不断在两端游走。当绝地数量过多,并变得懦弱之时,安纳金(Anakin Skywalker)就投身黑暗面,将他们赶尽杀绝;而当西斯组成帝国,并晋身成为独裁者,黑武士(Darth Vader)就以犠牲自己的方式,让西斯再度成为历史。《星球大战》的世界观,便是在光明、黑暗的循环间一步步发展,最后完成统一。

近年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星战》作品,应当是第三季《复制人战争》(Clone Wars)的“元尊三部曲”(Mortis Trilogy)。在这三集的剧情中,制作组明确指出光明、黑暗原力实乃“二体同源”:它们本质相同,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表现特征,如同太极图般。有趣的是,在这三部曲出现的祭坛,正正是呈太极图案。而象征光明原力的“女儿”(Daughter),其动作招式亦跟太极拳法如出一辙。

【点击图片观看资料】

+9

(“元尊三部曲”中,象征光明原力的“女儿”与代表黑暗原力的“儿子”争执。其姿态恍如太极拳)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武打电影

明天就是《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在香港上映的日子。无可否认,现在已经不是《星战》横行的年代,而这批新作亦有很多值得批评的地方。但作为《星战》“粉丝”,得悉有电影上画,内心还是会有点兴奋。若果既是《星战》影迷又同为习武者,相信那份触感就更加之大。

无他,对我们来说,《星战》不单止是一套太空歌剧,更是过去40年来最受欢迎的武侠电影。

愿原力与我们同在。

《天行者崛起》,明天率先在港上映。(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Ps9c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