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经典】少林寺搭棚大师:三十六房姊妹作 以棚架打败众高手
港产武打电影的经典桥段之一,就是利用各种日常工具,进行武术训练。通常练习的人都察觉不到当中意义,直到跟人冲突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功夫大成。而今天要介绍的电影,便正正是将这种“套路”发挥得临漓尽致的《少林寺三十六房》姊妹作——《少林寺搭棚大师》。
▍由搭棚师傅变成少林大师
《少林寺搭棚大师》(Return to the 36th Chamber),1980年由邵氏公司发行。故事承袭《少林寺三十六房》的背景,其时开创了“三十六房”的三德大师(京柱 饰),已经成为名满天下的武学宗师。许多人都慕名去到少林三十六房,拜为俗家弟子。不过,今次的主角却不是三德大师,而是染坊工人周仁杰(刘家辉 饰)。
周仁杰的老板为了压榨工人,聘请了合称“满清十棍”(王龙威 饰演 头目)的十个武林高手,到工场监督一众员工。他更扣除了工人的两成薪金,以此支付“满清十棍”的日常开销。工人周十生为了反抗(华伦 饰),找来了他那擅长假冒身份的弟弟周仁杰,模仿成三德大师恫吓“满清十棍”。
周仁杰的装扮成功了一回,但很快就被老板拆穿,还连同一众工人遭到了毒打。周仁杰遂前往少林寺,打算凭借小聪明混入三十六房,好拜入三德大师门下。然而,他的计策完全暪不过三德,但三德也看中了他的学武天赋,于是安排他负责三十六房的搭棚工作。
三年过去,周仁杰不仅搭出了竹棚,还在趁著在高空工作的机会,观摩三十六房的各种训练,无意中练成了上乘武技。三德大师见时机成熟,就将他驱逐下山。一众工友满心欢喜迎接他回来,却周仁杰却没有意识自己已成高手,连番表示他在少林里学不到任何本事。
结果周仁杰终于再度跟“满清十棍”碰上,并以“搭棚式”的少林武艺,将他们以及染坊老板全数击败。周仁杰也被工友封为“少林寺搭棚大师”!
▍日常之中见功夫
虽然《少林寺搭棚大师》与《少林寺三十六房》同处一个世界观,但除了三德大师一角之外,两者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而当初饰演三德的刘家辉,也在此片中“降格”为染坊工人周仁杰。所以严格来讲,《少林寺搭棚大师》并不是《少林寺三十六房》的续作,而是其姊妹作。
从剧情上讲,对比起《少林寺三十六房》里的沉重调子,《少林寺搭棚大师》采取了一种较为“日常”的格局。于是乎片中的主要矛盾,就由“国仇家恨”转化成“劳资纠纷”。主角学武的动机也从培养反清义士,变为替工友出头(唯一不变是满汉之间的对立情绪)。而这种“日常”的描绘手法,亦延伸去到各个动作场面,这就是“搭棚”的内涵。
按照常理,练武必定要有一个专门的训练场所,并由专业的导师全程监督。但港产武打片却往往“反其道而行”,它强调武术锻炼可以取材自日常生活,只要有悟性和恒心,就自然可以练成上乘武术。这样一方面可以突显主角的刻苦,同时亦能彰显出中国武术的广博精深、大道至简。而这正是《少林寺搭棚大师》的主题之一。
当周仁杰被指排派去搭棚之后,他就地取材利用搭棚的工具,模仿起师兄弟们练功。例如他以扎棚的索带,当成藤圈锻炼手劲和脚法,又以竹棚训练平衡力,并将之扎成木人桩般练习。经过三德大师一轮考核,最终证明了他比正规入门的弟子更加厉害,可以下山去了。
而最终决战的一幕,就更具“日常”的味道。盖因“满清十棍”所采用的兵器,就是广东地区常见的板櫈。板櫈材质坚硬,櫈脚能够拆叠,再加之现实中确实存在与板櫈相关的套路口诀(注一),故此板櫈经常成为港产武打片的兵器。而周仁杰为了对抗板櫈,便将“满清十棍”引到自己的“福地”竹棚,以竹棚施展自己的拿手武技,再以竹棚的木屑杀败“满清十棍”,可谓是一场“日用品”的大对决:
虽然《少林寺搭棚大师》的布局,始终离不开“少林英雄”对战“满清走狗”的典型邵氏套路,而其知名度亦不如《少林寺三十六房》般高。但换个角度来看,本片其实是用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去为传统的英雄故事注入新能量。而片中的竹棚大战,也极尽港产片之能事。各位如果看腻了格局宏大的叙事结构,本片或许是个崭新的体验。
注1:有关板櫈拳的资料其实一直欠缺,及至民国年间,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官——陆林,才首次披露“板櫈拳”的歌诀,其中写道:“板凳勇猛势无比,兵器丛中敢称雄,软硬家伙均不惧,就怕遭遇湿布龙”。而湿布龙即是布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