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武传奇/伊萨克】武士遇上骑士 欧洲三十年战争为题材的漫画
“武士”是古代日本最具代表的人物,身披盔甲,头戴铁兜,手执武士刀、和弓的形象,往往给人一种强悍而神秘的感觉。“骑士”则是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的人物,身穿金属板甲,骑著战马,手执长枪向著敌人冲锋的形象,又是另外一番风味。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像过,假如“日本武士”遇上“欧洲骑士”的话,到底会发生甚么情况呢?日本漫画《伊萨克》(台译:战武传奇,日文原名:イサックISSAK)便以此为题材,发展出孤身独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日本佣兵故事。
▍故事大纲及背景︰东西方两场影响后世的战争
《伊萨克》以十七世纪前期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为主线故事背景,配以日本“大阪之役”(1614年12月-1615年6月4日)为副带出主角伊萨克(猪左久)前往欧洲的因由。
简单介绍一下,三十年战争是一场间接由“宗教改革”引起的战争。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全欧洲分为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而神圣罗马帝国(下称“帝国”)亦不能幸免,诸侯在信仰上分成两派。
事缘于在1583年,帝国兼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不单将宫廷迁到波希米亚的布拉格,并对那里的新教徒采取宽容态度。1611年鲁道夫二世的弟弟马提亚斯继位,令其堂兄斐迪南二世担当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于是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大力压制新教徒各种权利。结果1618年5月23日,发生了著名的“布拉格抛窗事件”,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并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为由把帝国大臣抛出窗外。翌年,波希米亚宣布独立,三十年战争正式展开,及后更由帝国内战演变成卷席欧洲的大规模国际战争。
而“大阪之役”可称为日本战国时期最后一场战役,是江户幕府在“关原之战”后为进一步消灭丰臣家而发起的战争。伊萨克(日名:猪左久)跟洛伦佐(日名:炼藏)同从师于火枪大师芝草佐平,芝草奉德川家康之命制作了两柄高效远距火枪“信”和“尽”,并把量产之法刻于两者之上。可是,洛伦佐沉醉于纷乱的杀戮中,深知大阪一战结束后日本便会归于平静,于是试图夺走“信”“尽”前往欧洲,却被伊萨克撞破抢回“尽”。伊萨克为了夺回“信”,便只身越洋至欧洲,成为佣兵追踪死敌身影,欲一报“恩”“仇”。
在漫画中,作者大量用上史实人地物名称加以编撰,大大增加历史感。例如漫画第一话出现的“攻城恶魔”佣兵队长斯皮诺拉,便是真有其人,是那时代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同时也是西班牙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其他历史人物,诸如腓特烈五世、罗森海姆、帝国英雄华伦斯坦、长谷川藤広等,都以不同形式出现。
▍战争场面宏大 中世纪兵器琳瑯满目
在故事中,主角是一名“超级狙击手”能够以火枪击中170米外的目标,同时他亦是善战的武士。可是,作者并没有过份神化主角,主角还是有所谓的弱点,面对敌人冲锋时还是会失准和受伤。因此,大致上而言《伊萨克》是一部现实向漫画,尤其在战争场面及兵器上更为用心。
十七世纪的欧洲正值火器、冷兵器混用的年代,,大型火器还只多数用于攻城战上,火器应用尚未到达宰控战场的水平,冷兵器及盔甲还有一定发挥空间。例如在漫画中出现的骑兵早已不再是大家幻想中的模样,一整排身穿整套板甲的重装骑士,反而更多是只穿胸甲的骑兵或是轻装骑兵(如马扎尔骠骑兵、斯拉夫骑兵等),因为在面对日渐成熟的火枪下,板甲的防护性能经已慢慢赶不上火器的威力。
另一方面,漫画中大量描绘了中世纪的各种兵器。有近战用的刺剑、弯刀、大斧等,有远距离近战的长枪、瑞士戟、长柄战斧等,有远距离射击的弩箭、火枪、骑弓、早期手枪等。对于喜欢中世纪兵器的粉丝而言,绝对是“大饱眼福”。甚至在第五回王子单挑中,更仔细刻划了破甲王公爵盔甲上的“托枪架”部分。在对甲作战中,伊萨克亦针对合理的弱点下手,而不是胡乱砍劈一通。
话虽如此,漫画在一些战争细节上却有点美中不足。例如在攻城战下却教长枪兵拿著长枪列阵至对方城下,军队装备过分统一齐整,枪杆被轻易砍断等。
总括而言,《伊萨克》在史实兵器刻划上已经比不少骑士漫画优胜很多,加上它在战术、战局布置亦花了不少心机,所以可算是值得推介之作。假如你对骑士、武士深感兴趣,又喜欢历史类题材,相信《伊萨克》一定能够满足到你。
▍《伊萨克》基本资料:
伊萨克(イサック),台译《战武传奇》,是由日本漫画原作家真刈信二原作,DOUBLE-S 作画的历史动作漫画。在2017年起于在讲谈社的《月刊AFTERNOON》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