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一种没落了的战场兵器:戈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戈”是中国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古兵器,早于商周时代,戈已是常见兵器的一种。但由于战争形式和护甲技术的改变,戈作为战场主力兵器也大约于两晋时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戈虽然在历史上消失,但作为文化涵意保分却在语文中保留下来。
踏入东周时代,全民征兵开始盛行,步兵日渐成为主流,戈也开始成为步兵兵器。在步兵编制中,常以五人或若干人一小队,先以弩兵远程攻击,一旦敌人接近中距离,则以刺击为主的矛兵补上(有时矛和弩兵的次序会调转),敌人再近身时,则会以戈兵作中近距离攻击,弩兵在后远方辅助攻击。
因应战甲升级而改良
而随著护甲技术的发展和青铜锻造技术的进步,戈的形制也在不断适应新时代而变化。例如在本来的“无胡戈”改良为“有胡戈”,甚至“胡”的长度比“援”还要长,这改动能增加戈头装在长柄上的稳固程度,胡的加长亦表示锋刃更长,有助斫杀能力。
有关戈的论讨实非三言两语可完结,我们这篇是一个初尝试,将来若有机会再作深入补充。
“戈”在魏晋之际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作为先秦两汉主流兵器,在中国文化的“武”文化成为一个重要字义符号。我们常说“止戈为武”,有人以象形文字时期的“武”字,指即一足(止)拿著戈,故而有“武”的意思。但亦有人指出,所谓“止戈为武”即是有权有能者在不用武力而能让冲突变成和平,才是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韦双翎:〈“钩镶”与“戟”的纠缠─初探“护手钩”的历史发展〉
2.来村多加史《战略战术兵器事典一:中国古代篇》
3.指文烽火工作室:《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