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五祖》 :电影重构反清故事与南拳源流
七八十年代,刘家良和张彻拍了一系列有关少林和洪拳的电影,重构了清末民初以来,有关洪拳、洪门和少林关系的历史系谱,并尝试整合了早年千头万绪﹐互有抵触的民间传说。一系列电影中,张彻赴台湾组长弓电影公司后第一套作品《少林五祖》(1974),可以说是当中继往开来之作。
《少林五祖》剧情《少林五祖》由张彻执导,刘家良任武术主导,由张氏一众得意弟子,狄龙、姜大卫、傅声、戚冠军和孟飞等主演。以反清复明为主题,故事继承张彻和刘家良一贯有关少林寺的故事结构,以火烧少林寺情节为中心。曾助清帝康熙平乱的福建莆田南少林寺,因遭奸臣诬告勾结反清势力,而遭康熙派兵剿灭并烧毁(著名“火烧少林寺”情节)。
故事一开始以火烧少林开头,大难不死的五个少林弟子胡德帝(姜大卫 饰)、蔡德忠(狄龙 饰)、方大洪(孟飞 饰)、李式开(戚冠军 饰)与马超兴(傅声 饰)五人,北走中原,分头联络江湖人士,立志找出少林叛徒报仇,并与其他有志之士共谋反清大业。影片前半部分分述五人各自经历,后半部则是他们于北方聚头后重回少林,并针对清廷派出的五位高手,各人针对敌方的强弱苦练相对少林武功,最终得报大仇,并与台湾郑成功势力会合于红花亭,开山立堂,人称“少林五祖”,而在洪门相传的源流历史中,这五人又为“前五祖”。
说张彻和刘家良作品有重构洪拳系谱之意,是因早年有传洪拳来自洪门,又有说来自少林寺或少林的至善禅师。晚清年间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中已构出康雍干间,少林五老:五枚大师、至善禅师、冯道德、白眉道人和苗显,及他们的传承人洪熙官、方世玉、童千斤等少林十虎的故事,并尝试建构洪拳等南拳武术与秘密会社和源出南少林(福建少林)的关系。
重构少林与南方功夫关系而另一方面,在洪门相传的源流故事中,又有“少林五祖”传说。据闻五祖在北少林被烧后,五人分别前往南方珠江两广一带,建立反清秘密会社;而另有传说指这“少林五祖”,只是五位由郑成功派往福建少林学艺的将领,又或者这些将领只是留在中土建立反清势力,而当中有人曾学武于少林,甚或可能借少林之名吸纳群众,而后来成为天地会或洪门的开山祖师之一。而他们在福建、广东一带广收门生,将少林武术带往南方,故称由他们留下之南少林武术为“功夫”。
我们上述可见当中的千头万绪,不易统合。《万年青》虽然为小说杜撰之作,但却又有民间口耳相传故事为基础,这些故事不断深化和建构清廷与少林不和的关系,一班相传人物纷纷因事避走南方,在与秘密会社扯上关系同时,将少林武术带往南方一带。
可是,怎样将这些说法不一的民间传说共冶一炉?近代以来的文艺创作家或门派之间也尝试弥合这些不同说法,例如在张彻和刘家良的少林武术故事中,《少林五祖》的故事与他们其他有关洪熙官的作品(例如张彻执导1974年《方世玉与洪熙官》,虽然这一系列少林作品并没有整合于同一个世界观中),故事都以“火烧少林寺”这民间传说为交联中心。
而在《少林五祖》中,本来发生在北少林的火烧事件移师至福建南少林,而本来民间传说少林五祖由北向南的发展历程,转而由南向北的复仇之路。反而张彻和刘家良的洪熙官、方世玉故事,继续叙述他们往南方发展,传承功夫。
翻拍新版再重构历史本片由刘家良和刘家荣担任武术指导,秉承刘家班一贯写实武术设计风格,电影中的武术很多在现实搏击和武术中均有所根据。片中正反两派各五人,每人均有一套独特的武功,片尾以五对五的对决较高下,这十套功夫分别是“地趟拳”对“连环披挂掌”、“十形拳”对“鹿步螳螂拳”、“少林风魔杖”对“飞斧”、“三节鞭”对“辫子功”、“虎鹤双形拳”对“梅花环拳”,对习南拳或武术片迷来说,确实十分吸引。
1974年无疑是张彻导演在创作题材上新尝试的一年。这年开始他凭《少林五祖》把少林题材带回了荧光幕前,同类型的功夫动作片自此不断在大银幕出现。而张彻也在1974年左右,开始在和刘家良合作下,几年间拍下不少有关少林和洪拳相传人物的故事,张彻后来走回拍摄其他题材的武侠电影,而对洪拳和少林电影题材进一步发展,则由当时为张彻担任武指,后来担大旗为邵氏导演的刘家良所继承。
1994年翻拍了《洪熙官之新少林五祖》,由王晶执导,元奎担任武术指导,李连杰和谢苗等打星演出,故事讲述被清廷通缉的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受至善禅师之托,负责保护身负藏宝图的年幼少林五祖马超兴、胡德帝、蔡德忠、李式开和方大洪,往寻天地会陈近南。又是另一次重建少林武术与南拳武术传说人物关系的作品,有机会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