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伍子胥与中国三把名剑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伍子胥像。(维基百科)

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诗人节,相传以纪念战国时代文人屈原为国殉身而得名。其实除了纪念屈原外,另一起源传说则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杀这一说法(有说端午的“午”本为“伍”)。伍子胥除了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外,先秦汉初典籍所载古代十大名剑中,便有三把与他有关。 伍子胥(?-前484)这位捭阖纵横于春秋末南方一带的政治家。他与后来的屈原一样同为楚国人,因受楚王迫害而投奔吴国,而为公子光所重用,并助公子光发动政变,登上吴王之位(吴王阖闾),并扶助其子吴王夫差攻楚灭越,称霸中原。伍子胥建议夫差彻底消灭越国,其主张却不为夫差接纳,后来夫差中了越国谋士范蠡等反间计,开始疏远伍子胥,最后更赐剑伍子胥自尽,并把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抛弃于钱塘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后吴国为越王勾践所灭,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遂以端“伍”节纪念他。

以下三把名剑,就与他有关: 龙泉剑据《吴越春秋》和《史记‧伍子胥列传》所载,伍子胥一家为楚平王所害,他由楚国千里逃亡期间,为楚王所派人马追捕。当伍子胥逃至江边并无去路时,有幸一艘小船经过,船上渔翁急呼伍子胥上船,避开追兵逃过一劫,渔翁更赠饭菜给早已饥肠辘辘的伍子胥。为表谢意,伍子胥把家传宝剑,相传为欧冶子和干将两位名铸剑匠所铸,价值连城的“七星龙渊剑”赠予渔翁,并叮嘱渔翁勿泄其行踪。渔翁接过宝剑,慨叹他视伍子胥为忠良之后才救他,本不求回报,但伍子胥却以小人之心,利禄之物赠他,渔翁为表清白说毕拔剑自杀(有说渔翁并未自杀,伍子胥被渔翁训斥后赔礼道歉辞别)。时至唐代,为了避唐高祖李渊讳,文献遂将“龙渊剑”改名“龙泉剑”。

属镂剑

汉初司马迁《史记》是其中一个记载伍子胥事迹的文献。(维基百科)

“属镂剑”《吴越春秋》作“属卢”,据《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自刎”,《荀子‧成相》载此剑为“独鹿”,同书记载“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

相传此剑为吴王夫差宝剑,此剑名传千古,乃因曾有两位忠臣以此剑自刎。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所载,第一位便是本文主角伍子胥,吴王夫差正是赠此剑命他自刎。伍子胥死后三年,越国灭吴复国,越王勾践诛杀功臣,遂以此剑赐与谋士文种,文种一见这把伍子胥自刎之属镂之剑,遂明其意思而自刎。

鱼肠剑第三把名剑虽然不是与伍子胥直接有关,但也与他参与的一次政治事件有关。

专诸刺吴王虚拟图。(图片来源:https-//kknews.cc/culture/pnkp6kp.html)

据《史记‧刺客列传》所载,吴国公子光礼贤下士,招伍子胥为谋士助其夺取王位,伍子胥当年流亡时曾流落吴国,认识屠户专诸。后来伍子胥辅助吴国公子光(阖闾),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并赐他由铸剑师欧治子所铸匕首。

专诸知道吴王僚好“鱼炙”,遂学习烤鱼技术,在一次为吴王僚进烤鱼的宴会中,专诸在鱼肠内藏了公子光所赠匕首,并趁吴王僚用餐时把匕首取出,成功行刺吴王。公子光继位为吴王阖闾,并把专诸扶为上卿。后人遂把这把匕首称为“鱼肠剑”。

中国名剑多出于春秋战国

现在博物馆所藏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维基百科)

中国著名的名剑很多出自春秋战国时代,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是青铜兵器铸造技术最鼎盛时期,亦慢慢开始转型向铁兵器阶段。在青铜兵器时代,兵器硬度不利劈伐动作,所以以刺、削为主的剑十分流行,为战场上近身武器。

1965年,中国考古队伍在湖北发掘出一把剑身刻有鸟虫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青铜剑。宝剑全长为55.7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埋藏千年的宝剑出鞘仍然寒光耀目,毫无锈蚀,据报道这剑仍然十分锋利,多层纸版仍可一划而破。可见春秋末年铸剑技术已十分纯熟,故而名剑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