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五绝老人:郑曼青

撰文: 李开泰
出版:更新:

在台湾武术界,郑曼青可谓是个无人不识的名字。他将杨澄甫传下来的太极拳架,再行精简成三十七式,创立了“郑子太极拳”,成就近代太极拳的又一流派。而在拳术以外,他亦精通诗、书、画、医,合共五种技艺,故被号为“五绝老人”。

郑曼青(1902—1975),本名郑岳,字曼青,浙江永嘉人。年幼时跟从母亲研习诗书,后来因重病而学习国画。起初只是想借此陶治性情、调理身心,及至14岁时才正式随师学艺,尤善工笔画中的“双钩法”。其后他又在当地的诗人名士引介下,去到杭州与沈寐叟(1850—1922)、马一浮(1883—1967)等国学名家,交流诗画心得,其国学修为渐渐为人熟知。

18岁那年,郑曼青转抵北京,因常常在报章上跟罗复堪(1872—1955)等名人互换诗作,因而被北京郁民大学聘为诗学老师;24岁时,他则接受了蔡元培邀请,在国立暨南大学任教,同时兼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国画系主任。

虽然年轻的郑曼青已经多才多艺,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反是进一步将志趣延伸至其他方向。他在执教国画其间,认识了安徽名医宋幼庵,立即拜其为师,专习妇科、骨科等病。而在医术上的修为,则在无意间让他接触到了人生中的另一门绝艺:太极拳。

1929年,27岁的郑曼青正身处上海。当时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的太太罹患重疾,很多医师都束手无策,而郑曼青却以自己的方法将她治好了。杨澄甫由是感激,便授他太极拳法以作报答。。历经多年锻炼,郑曼青将原本的杨氏太极拳套路,精简成37式,即后来被人所熟知的“郑子太极拳”。

郑子太极拳除了结构较为简单外,其核心在于“松”、“沉”二字。即习者行拳时必须保持身心放松,同时让内息能够下沉至丹田,以及脚底涌泉。郑曼青本人便多次引述师父杨澄甫之言,指出太极拳的要旨及难处,就在于能否真正做到放松;惟有放松,才可以将力量打得透彻,在搏击时将敌人发放出去:

1934年,郑曼青获委任为中央军校的太极拳导师。尔后他又担任了湖南省政府咨议,兼任省国术馆馆长,并在38岁时转抵重庆,任教于中央训练团。据闻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馆设宴招待来宾,座上客之一的郑曼青被邀请即场示范拳术。后来英军访问团的成员,更主动要求跟他比试。结果郑曼青凭借几下巧劲,就轻易地将对击倒。之后在另一场美军联欢会上,郑曼青又再表演了类似的拳技,令郑子太极拳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1949年,郑曼青跟随国民政府迁居台湾,并在当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例如他便与于右任(1879—1964)、陈含光(1879—1957)等名流合组诗社,又与高逸鸿(1908—1982)、马寿华(1893—1977)等友筹组中华民国画学会,并获选为国画委员会主任。

至于在武术方面,他在台湾创办了“时中太极拳社”,致力推广郑子太极拳的技法。63岁那年,他更远赴美国讲学,并在当地成立了数个太极拳研究社。而他的部分太极拳专著,亦率先以英文版发行。致使郑子太极拳的影响力,可谓遍及全球,弟子足有数十万计。

1975年,郑曼青因病逝世,终年73岁。由于他生前在“诗、书、画、医、拳”皆有极高造谐,故又被人誉为“五绝老人”。他的高徒如台湾的鞠鸿宾老师(1917—2013)等人,也继承了其衣钵,让郑子太极拳得以继往开来、流芳后世:

 

主要参考资料:

财团法人郑子太极拳发展基金会网站,如果如果笔者有任何误读或曲解之处,还请各方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