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钩”与“凤头铬”
作者:阿难经武备志团队编辑
早阵子在香港FACEBOOK武术圈朋友间,转载了一项兵器格斗视频,视频来源自上月28日,于上海举行的《勇者的荣耀》第33上海站,首次于这项比赛中出现冷兵器格斗,由内地剑斗家魔君以双手兵器决战用双手刀的崔敏俊,魔君在三分钟的比赛以8比1绝对优势获胜。视频中,魔君手执的双手兵器是怎么?这次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先简介一下手执这对兵器的选手魔君。他现年35岁,曾夺全国无甲剑术对抗冠军,他设立“剑斗家”这个“推广传统实战武艺普及教学的组织”(1),同时亦设立训练营推广传统兵器教育。他本人亦以“@练气魔君”或“魔君”为网名,十六年来从事冷兵器和有关兵器的科普推广,并经常批评传统武术种种歪风,可以说是内地兵器圈的KOL。
而魔君手执双手兵器,据他本人在内地的网络所发表的说明文章,这对兵器是“凤头铬”。“铬”这门兵器据他本人引自晋朝葛洪《抱扑子‧君道》:“文则琳瑯堕于笔端,武则钩铬摧于指掌。”魔君表示,凤头铬既不是吴钩,也不是虎头钩。因为曲者为钩,横者为铬。即兵器呈弧线的是钩,角度小的横线是铬(笔者:形状与卜戟的顶部同型)。(2)
笔者翻查“铬”字的资料,《说文解字》卷十四〈金部〉有条目谓“(上“髟”下“剔”)也、鬀发也。亦谓之铬。”有剃去、刮去之意。而魔君赛前指这门兵器是针对剑这门兵器,但具体如何则没有说明。笔者认为有可能一手钩著(使用横铬部分)对方长剑后,另一手进行反攻,但若如此则用回较多人认识的“虎头双钩”便可,不用如此用一对更冷门的兵器;也可能钩著对方长剑后,另一手以横出的“铬”啄或刮对方手部(读者请留意“啄”这个功能),迫令对方放弃手上兵器(这也正合《抱朴子》所说摧于指掌的说法)。而据比赛后段片段,魔君将凤头铬尾部两段合在一起,马上转变为一支长兵器。
至于与“凤头铬”形制差不多,只是头部由“铬”转“钩”这点不同者,便是我们常说十八般武艺中的“钩”(见《双钩》一文),当中最常见的为“虎头钩”。虎头钩这门兵器早于春秋战国的墓葬中已有出土,是由“戈”演变而来,在《汉书‧赵尹韩张王传》中唐人颜师古注云“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虎头钩器身似剑,前端有钩,后部如戟,尾如剑尖,钩长则因人而异,一般在20-30cm左右,虎头钩除了把手外四面均有利刃,因此对使用有较多技术要求,而由于制造成本远比一般刀剑为高,所以在军事兵器上并不普及,只为个别大将的专用兵器,或在民间流传成为传统国术兵器。说回正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个人臆测。我们从春秋和战国出土的“戟”中,见到戟头有“戈、矛一体的形制”(3),“车戟”也因生产成本关系不断被改短为步兵用的“卜戟”,甚至索性用“戈”。但据香港韦双翎先生分析,因魏晋骑兵兵种的改变,骑兵流动性和冲锋能力大大加强,使戟这兵器的“啄”功能日渐丧失用途(单手兵器“啄”也难破步兵重甲),而令使用焦点放在“刺”上,步兵主流兵器也由“戈”转为“矛”、“枪”和“刀”这类具刺、劈的兵器发展。
回说“铬”和“钩”,笔者认为这两门兵器本来都应是源于“戈”型为母型所发展而来的两种兵器分支,“钩”可以“勾”“缠”对方兵器,甚至可以“勾”骑兵马脚;但是,“铬”只能够做“啄”和”“刮”这两个动作,已不适合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需要(有关“钩铬”出处引文《抱扑子》,便是魏晋时期作品),若要用“啄”这功能,双手“戈”还显得有破坏力,因而在十八般兵器开始在文献中系统化的唐宋年代,“铬”开始摈出系统以外,成为现在一门冷门中更冷门、文献中记载少之又少的兵器。
(1)“剑斗家”微博(2)前两天很火的中国传统奇门兵器“凤头铬”原来是这么来的!(3)“戈”、“戟”兴衰见历史──啄击式兵器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