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地对空攻击”会否成为新系统?
经武备志团队编辑
在最近的UFN 133中,Niko Price 在下位出躺著拳KO了对手 Randy Brown,令人眼前一亮。
虽然该位置并非平常下位位置,但“地对空”KO确是少见。而过去也曾出现过其他“地对空”攻击KO对方的例子。而这种KO能够出现,其实需要满足一些条件。
较常看到的地对空攻击 - Upkick
在此,先把所有“躺在地上/下位的选手,向站著/跪著上位的选手的攻击”都叫“地对空”。在MMA中,上位的人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出拳,而且能借身体重量、重心移动出拳,但地对空的攻击一直存在。最普通的就是upkick:
(Tony Ferguson一向是全方位打击大师,地对空攻击当然有,而且下文也会继续提起他)
(现时转战Bellator的Gegard Mousasi,在过去日本的Dream中曾以 upkick KO Jacare Souza成为当时淘汰赛冠军)
只是,因为现时规则所限,当对方跪下时,你就不能踢他的头,所以很多可能的upkick或其他躺著时的踢技都被禁止了。只是,其实这些技术很漂亮、很有效,而且危险性和站著踢人的头也差不多,不像足球踢那样“危险”(虽然我还是觉得可以接受的,好吧我中了Pride的毒)。
例如这一下Anderson silva 漂亮的踢技,就KO了冈见勇信,但因为冈见勇信当时跪著,所以这一踢是犯规动作,结果Anderson silva 被判DQ败。
别误会,我认为Anderson Silva被判DQ绝对是合理的,因为规则在赛前就定好。我只是认为这规则本身有问题,妨碍了一些合理的技术出现,同时又不见得安全性大很多。例如以下的Silat地战技术,尤其是Harimau(虎)及Kucung(猫)的技术,有很多ground kick,但这些技术在对方跪著时就不能用,或者只能踢身:
较常看到的地对空攻击 - 肘
过去我也写过“地对空肘击”。一般下向上的“地对空”出拳,都是没有什么威力的。因为这样出拳,大多只能用臂力,不能借身体重量、重心移动等等来发力。
但是,打肘就没有这个问题。肘需要的发力距离比拳短,就算在guard 内也能打出伤害。尤其像Rubber guard这种可以空出一只手的trap guard,就更易使用肘击了:
上文提到的Tony Ferguson亦是这种肘击的使用者:
地对空KO的几个条件与研究方向
回看这次的Niko Price打出的KO:
Niko Price把对手 Randy Brown卡在一个可以切入脚锁、又未完全成熟的姿势。因为Niko Price的右手手抓住对方的左脚,令Brown为了防御脚锁而收起了左脚。在后方就是笼的情况下,Brown不能向后逃 。
Brown想用手推开Niko Price的左脚,却被Price一个类似Z guard 的姿势(用脚胫放横挡著对方前进), trap著左手。因为Price的脚胫顶著Brown,令他们之间有一定距离,让Price可以完整的挥臂打击。从鸟瞰的角度去看,Price的脚是勾著Brown的,令他的头不会因打击而向后移位,或者中拳后闪避,而影响继续打击。当然不得不提的是,Price打的位置很精准。
归纳之下,这种地对空拳可以成功,有以下几个条件:
1. 对方不能向后逃(eg. 贴近笼)2. 对方不能护头( eg. Trap住其中一只手)3. 自己跟对方要保持一定距离,让自己能有空间完整发力( eg. 用Z-Guard控制对方距离)
当然精准击中下巴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Desert Force 17中,Ramy Hamed KO掉 Walid Akrouh的地对空攻击,也以一个奇怪姿势控制对方,以满足第1点、第3点,又因为一拳KO,所以不用不断追加地对空攻击:
图片撷取自 YouTube
其实要满足这些条件有一定难度,但相反,上位者要做到这几点则相较容易多了。这也说明为何上位GNP KO下位这么多,相反则少之又少。
如果这种攻击要成为新系统的话,那就要有更多的技术去支持,令以上的条件更易达成。
完全无道理可言的“地对空KO”也是有可能的
话虽如此,但武术有趣的地方事,就每当大家都认为某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结果都会在现实中出现。例如被骑乘的下位拳手,以地对空拳KO上位的人:
图片撷取自 YouTube
首先你要手够长才能打到对方下巴,而对方如果下巴较硬的话,大概也难复杂此情况。而且被mount时乱出手会很容易被armbar,所以大家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今次系咁多!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武备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