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陈氏太极拳之祖——陈王廷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出生河南温县。先祖陈卜本是山西泽群县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始迁到了河南一带,建立新村“陈卜庄”。两年后又因土地贫瘠而举家移居到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及后陈家人丁繁衍,村中又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沟,故逐渐易名为“陈家沟”。陈氏太极之祖陈王廷,便是陈家沟的第九世族人。
陈王廷在家中排行第二,他的祖父和父亲均为明朝下级官吏。由于陈家有家传的武技,陈王廷年轻时便已经精通拳械,并曾于山东走镖,在当地略有名声。明朝末年,陈王廷考上武庠生(武举生员,地位不高),被分配为乡兵守备。及至崇祯年间、边关势危,朝廷又在各地举办武举考试。陈王廷毅然应考,并展现了一手精湛箭法。不过因为报靶的鼓吏受贿,虽然九箭中靶但只有三箭上报。陈王廷气上心头,当场就杀了鼓吏,然后逃出校场。
据闻在逃亡回乡期间,陈王廷遇到了闯王部将李际遇(闯王即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两人曾合作击退追杀而来的官兵,并一同研练武术。直至明室破败、再无余裕追辑陈王廷后,他才顺利回到家乡陈家沟。本来他亦想在陈家沟举兵起义,可惜当时闯王部队已经被清兵打得溃不成军,李际遇亦遭人处决。陈王廷再无心于时局,此后便一直留在陈家沟,专志于武术之事。
他把自己的家传拳艺,与行军期间所学相互融合,其中尤以戚继光《纪效新书》的“拳经三十二势”对他影响最大。盖因这三十二式拳势之中,就有二十九式被收录在后世流传的陈氏拳法,包括拗单鞭、探马、金鸡独立等。这亦再次印证出明清军旅武术,对民间武术发展的推动力。
而陈王廷的另一项创见,便是将传统哲理揉合于拳中。陈家虽然不是书香世代,但亦算得上文武兼习。陈王廷回到家乡后,就阅读了大量儒、道经典,如《易经》、《河图‧洛书》、《黄庭经》等,亦有兵法、医药等方面的著作,如《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致使他创出来的拳法,不仅带有军旅武术的元素,同时也包含了很多柔和的圆形动作,这便是《陈氏太极拳图说》内所提到的“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示范的缠丝功)
从练法上讲,缠丝劲可助习者四肢与腰胯产生连结,达致劲力通顺的效果。而在打法上,则是擅长柔化与卸力。此外,由于缠丝劲动作柔和,又可以活动全身内外,故亦兼具养生功效。
最后,为了避免练习搏击时出现的受伤状况,陈王廷特意在散手训练阶段之前,加入一个双人对练项目,这就是“推手”。推手可以锻炼习者的周身感觉,令他们更易过渡到实际的搏击练习。而这种感应对手来力的新颖技巧,亦非常适切太极拳的柔化思想:
(陈氏太极拳的推手示范)
结合军旅、柔化、推手等不同元素,陈王廷终在晚年创立出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其中包含一路长拳、一路炮捶(炮捶即发劲套路)、双人推手以及刀、枪、剑、棍、锏等各类兵器套路,并留下了一首《拳经总歌》: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这首歌诀虽然短,但却基本列明了陈氏太极拳的招式及技术。例如首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便论及了推手及柔化技巧。而“截进遮拦穿心肘”,则是指“搬拦捶”、“进步栽捶”等)
虽然创拳后的陈王廷依然深居简出、鲜有在武术界公开露面,但他对同族子姪却倾囊相授,使这套拳法自此成为了陈家沟世代相传的绝技。
1680,陈王廷逝世,终年80岁。历经十四代传承后,陈氏族人陈长兴(1771-1853,因身架中正被号为“牌位先生”)便凭借他创的拳法享誉河南武术界,再由外姓人杨露禅发扬光大。
故此现时有人认为,“太极拳”之名是在杨露禅打出响堂之后,方由文人赐名。甚至有人质疑陈王廷当初传的拳法,根本不能算是太极拳。然而应当肯定的是,陈氏的家传武学确实是经陈王廷改造后,才能更上一层楼;倘若没有陈王廷的贡献,后世陈家沟亦难以培养出陈长兴、杨露禅两师徒,让太极拳可以名动四方。
所以无论陈王廷是否“太极拳”的真正创始人,他在中国武术界的地位始终无庸置疑。而单论“陈氏太极拳”体系的话,他就更加是当之无愧的“开山祖师”,永远受到陈氏太极拳门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