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te Combat】职业的全接触竞技空手道联赛
当一些人不满现时的某搏击比赛规则,而这些规则和限制并不能轻易解决或改变,新的比赛就会应运而生。或许是MMA的急速发展反过来有所影响,又或许是大家希望“回到本心”,近年出现的新比赛,大多都向著“增加搏击性”、“更激烈”、“更少限制”等等方向出发(当然也希望更好看)。最近引起话题的 Karate Combat 正是其中一个这样的新比赛组织。
空手道经历多年演变后,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竞技方式及比赛。而在2016年6月1日,以WKF(World Karate Federation,世界空手道联盟)为首的竞技空手道(Sport Karate)更被国际奥委会纳入为2020年东京奥运比赛项目之一。足见空手道至今仍充满活力,其影响力亦与日俱增。可是,至今为止仍没有以竞技空手道(Sport Karate)为主的全接触职业联赛出现。因此,Karate Combat便应时而生。
Karate Combat 是甚么?
Karate Combat是一个全新空手道职业联赛组织。赛事会巡回全球各地举行,并在比赛画面中创新加入选手即时生物数据及即时搏击数据,透过数码及移动网络平台直播至世界各地。该赛事将采用全接触方式。赛例邀请到多位武术专家参与制定,当中包括欧洲首位晋身UFC名人堂的Bas Rutten、前UFC重量级冠军Chuck Liddell、匈牙利空手道世界冠军Ádám Kovács等。
Karate Combat更召集到100多位来自30个国家的顶级空手道选手加入联赛,当中包括:5届世界空手道冠军Rafael Aghayev、现时WKF-84公斤世界排名第2的Aykhan Mamayev、现时WKF-84公斤世界排名第7 的Zabihollah Poorshab、前欧洲空手道冠军Davy Dona、前Bellator选手Josh Quayhagen、前泛美空手道冠军Dionicio Gustave等。
Karate Combat的季前活动“Genesis(创世纪)”已在4月初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当日赛事已于YouTube及Karate.com上公布,读者们有兴趣可以自行查看。Karate Combat第一场公开直播活动 “Karate Combat: Inception(启示)”将于4月26日在美国迈阿密海滩上演,随后将在杜拜举行美国与伊朗运动员的对决。
Karate Combat的技术与规则:
大部份在WKF空手道比赛允许的技术都可以在Karate Combat使用,但亦要略略解释一下当中的细则。
赛事采取3分钟,3回合制,回合间休息1分钟。Karate Combat与WKF空手道竞赛方式截然不同,它采取全接触式、非得点制的竞赛方式,在特制的空手道“坑”中进行。换言之,比赛不会在击中后暂停,而是连贯地作出搏击动作,而且打击亦不需要留力或“点到即止”。比赛采取像拳击、MMA的“回合10分制”,即裁判按选手每回合的技术表现、主动性、效果来给分。
比赛没有肘击膝击,拳方面可以有直拳、勾拳、背拳、锤拳,甚至可以有“背刀打ち”(即以手掌拇指那边的掌沿打击),但是没有上勾拳。
在踢技方面限制相对较少,甚至允许踢击小腿,但不可以踢别人大腿(即膝部至髋部的范围)。会允许攻击小腿,大概是想保留一些空手道中足扫的摔技。
比赛允许摔技,如足扫、腰技、抱摔、单腿摔等,但不可以用双手刈。当一方倒地时,站立一方有5秒可以作出攻击,但只可以用手攻击倒地者。若双方选手同时倒地,裁判将暂停比赛,让双方选手重新站起作赛。据说,这是因为赛会想把比赛集中在站立打击技上,以展示更多空手道打击技术。
此外,比赛允许选手以"Clinching"作为进攻手段,如缠抱后紧接打击技或摔技。但以妨碍、限制对手行动的缠抱则被视作犯规。
Karate Combat给人的感觉如何:
高端、现代感、数据化的Karate Combat,感觉有点像Unified Weapons Master,而不是走Metamoris或Combat Jiu Jitsu 的简洁风,又不像岩流岛那样走古风,也不如武跆王那样直接走到铁笼。
从观赛画面上,观众可以选择打开选手的即时数据介面。图右标示的是选手的心跳及施力数据,图左标示的是选手的打击数据,如命中次数、上一拳的拳速、最快拳速等。这些数据详尽得很,令人不禁起鸡皮疙瘩,有种打电玩的感觉。但转念一想,观众知道这些数据又有甚么用呢?这会不会反而令观众难以集中观赛。
另外不得不提,是Karate Combat“独特”的镜头运用。Karate Combat刻意采用电影般的多角度镜头,有近镜,有特写,甚至有现场观众视觉,完全不像比赛录影,反而更似是电影的打斗镜头。或者这些镜头会带令人感到相当新鲜,但从欣赏搏击运动的角度而言,这些镜头有些时候让观众难以看到拳手动作,反令观众失焦。
在技术应用上,Karate Combat现在之所以充满WKF“空手道”味道,完全是因为参赛的选手都来自于“奥运空手道”的背景。在赛例下,其实打法上具有很大发挥空间,甚至可以完全采取“空手道”以外的打法。在Joshua Quayhagen 对 Muslum Basturk一战中,便明显看出MMA运动员与单纯竞技空手道运动员在搏击习惯上重大的差异。Basturk明显习惯了WKF打击后暂停的方式,于是被Quayhagen的连续反击打得不知所措。因此,当未来继续发展,其他搏击运动员加入,或许会出现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主流打法。
还有一点就是,到底Karate Combat的定位是甚么呢?因为单论“全接触”的话,比Karate Combat更“全接触”的空手道比赛比比皆是,如极真、空道、Kempo Karate等等。它是纯粹想发展一个职业竞技空手道的平台?把竞技空手道中“一击必杀”的前设去除,发展成一种“全接触式”的竞技空手道?把竞技空手道的运动员渐渐培养至其他搏击运动中?还是在展示“空手道”的搏击能力,以反击那些批评竞技空手道欠缺搏击能力的声音?这些问题大概会在4月的正式比赛后,会有更清晰的答案。
题外话:Bitcoin? Domain Name?
或者大家会相当好奇,为甚么赛场中会有大大的“B”字标志。其实这是Bitcoin(比特币)的标志。因为 Bitcoin 旗下的非营利组织 "Bitproj.org"是Karate Combat的主要赞助商。它看上了空手道运动的吸引力,希望借此把 Bitcoin推广至武术群众中。
此外,Karate Combat的官方网站不是"karatecombat.com",而是"karate.com"。全球唯一的"Karate"的网域名称(Domain Name)竟然被Karate Combat得到了。这个以"Karate"为名的网域名称相信一定价值不菲。稍经调查后,发现原来"Karate.com"在2013年时已经价值高达50万美元,即近400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