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拍任君斗——《剑经》
因此,书里有很多探讨搏击节奏的内容,例如在讲述左右架式转换一段,便写道“转阴阳,不可太早,临时一下,乃不费力,明之明之”。另外他又特别提到“当位”,即发力时机的重要性,所谓“此当字,如曲中之拍位,妙不可言……学到此,一贯万乎矣”:
《剑经》在搏击节奏方面的研究,对后世武术界可谓影响甚大。盖因在当时流行的军旅武术著作中,大多都比较重视力量和招式的运用,很少会将某种战略思想贯通全书。而讲究时机做法,亦为“以柔制刚”等理论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俞大猷所提的“全书总要,只是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字耳”。这点无疑有助了后世内家拳的发展,尤其是著重截击及卸力的太极拳法。
最后,回到文首提到的历史问题,究竟《剑经》如何助少林武技再创高峰呢?据闻在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奉命南征时曾绕道嵩山,他目睹少林寺僧“真诀尽失”,相当感慨。便与当时的住持小山上人商量,派遣了年青寺僧普从、宗擎二人,随俞大猷到军中效力,借此传授“阴阳变化之真诀”。三年后,普从还俗、宗擎则回归少林,将所习诀窍及俞大猷赠予的《剑经》传遍寺僧,有成者百余人。从此以后,少林武技重上高峰,小山上人也成为了当时的抗倭名将。
至于为何俞大猷对少林心生慨叹、非重振少林武技不可,其中一个说法为俞大猷的师父赵学本,乃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据传宋太祖精通拳棍,创有“太祖长拳”及“太祖棍”。后来宋太祖将两套绝学置于少林神坛下,令少林寺僧功夫大进,造就少林“天下武宗”的美名。
此说当然难以考证,但历来论及少林武学的,大抵皆认为赵匡胤是实际促成少林拳法始祖。既然赵本学为宋太祖后人,与少林寺关系密切,俞大猷也就自诩为少林的“俗家弟子”。因此在少林武学式微之时,俞大猷方会毫不犹疑出手相助,使得现在的少林武籍中,还流传“太祖拳、俞家棍”的说法。
文内主要参考资料:http://bit.ly/2tlPiv7
文中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u4zR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