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比《剑经》更早的道教武学著作
《浑元剑经》,相传由明初剑客毕坤所撰,成书时间比俞大犹的《剑经》要早上超过一个世纪。跟明清时代的军旅武术专著不同,《浑元剑经》开宗明义以修道为目标,强调修炼剑术可使人“光灵明而不昧,体健而刚长生”,达至仙人境界。
基于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武术观,《浑元剑经》花了大量笔墨阐述内气、经脉、神意等牵涉内在修行的概念。例如在《内篇》当中,便有一段《精神气血解》,以道教术语将“气”标签成“火”,而“血”则视为“水”。剑术之道,就是要透过舞剑推动气血,达致中医学所言的“水火相交、气血相融”。久而久之,习者就能“皮肤如乳儿,肌嫩彩泽”,整个人的生命力都得以升华。
至于在《外篇》部分,则附上了几幅道教符录的图谱,包括“飞罡文”、“天清咒”、“飞腾秘录”等。这些图谱,完全就是道教祭祀所用的符咒,跟武术技法并无直接关系。而它们旁边的文字注解,则是召神祷告的咒语,没有太多关于肢体动作的描写。按书内记述,这些符文虽然跟一般意义下的武术技法大相径庭,但却是“超凡入圣”的必要手段。例如诵念“飞罡文”和“天清咒”,就可以令武者身躯轻灵,有飞腾之功。正如前文所述,《浑元剑经》是以“修仙成真”作为目标,故除了肉体锻炼,亦需要借助宗教力量。由是者,这些玄虚的道家符号便应运而生。
乍看之下,《浑元剑经》纯属一部道教修炼书藉,难以称得上是一部武术著作。然而有趣的地方是,虽然《浑元剑经》的头尾部分俱是一些义理不明的道教辞汇,可是其中间段落却切实描写了用剑的诀窍,以及格斗时的战略及心态等。在篇首的《剑髓千言》中,便早早介绍了弓步、马步、丁步等武术常用步法。而在《内篇》的尾段,则附上了一套“九宫三十六式”剑法,封面那幅九宫八门图,便是此剑的步法走位。这套剑法看似道理抽象,但究其根本,不外乎身法、力量、距离等具体武术技巧。《练手解》便列明了各式剑法的用力位置,如“钮剑”是用手腕力、“拔剑”是用肩膀挺力等。至于在打法上面,《浑元剑经》强调搏击乃敌我双方的互动,绝不能单靠一人练成。故此习者若要成就剑术,就必须“择一性善知己、毫无忌心者,同伊日较。每件兵器,要逐件精比无遗”,足见《浑元剑经》在道学以外的实证精神。
过去【武备志】多次提及国术往往与传统哲学及道教文化渗和在一起,《浑元剑经》便是其中最早的代表。一方面,它论及了大量抽象、玄虚的道教观念,甚至可谓与武术技巧全无关系;另一方面,在道学的包装底下,它又嚢括了许多实用而科学的武术知识。透过阅读《浑元剑经》,或许能助我们更加理解传统武术的语言和内涵。当然,这又牵涉到去芜存菁的问题,绝对需要武者小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