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 艺术文青打卡必到博物馆

撰文: 撑场来稿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撰文:JinH

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作者提供)
The V&A(The Victoria&Albert Museum)- The World's Leading Museum of Art and Design.

这家以伦敦首家设计学校为原型,发展于19世纪50年代的博物馆,一直是自己每次到伦敦必去地点之一。丰富的服装设计、艺术藏品、各式特展和观众互动项目,都能带给我不同的新发现。当下任性闯伦敦,自己借着在这家博物馆进修的机会,课后总是喜欢在馆里逗留一阵子,看看逛逛。

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是这次闲逛惊喜发现的一个小空间。近期去完的爱尔兰国家美术馆也有类似的整修展示空间。非专业博物馆人士,非建筑人,自己作为普通观众,这次就尝试来记录一下对此展廊的参观体验。

背景 - Museum Building Programme

The V&A是以设计和新活化为发展思维的博物馆。首任馆长M.Henry Cole从19世纪中期就提出Museum Building Programme整修项目,即博物馆需要在设计学校原址上不断的整修、扩建、进行新设计改造。在过去15年,85%的V&A展厅都参与了此项目中历史建筑的整修翻新规划。规划集中在馆内现存古迹历史建筑的整修上,介入现代建筑的设计翻新,为观众提供一个新角度的参观体验。在不影响藏品保存及展示的前提下,探讨如何让现代创作展示空间和原有的历史建筑共存融合,以新设计和新技术活化藏品价值,让观众乐于看展。这也是当代博物馆或美术馆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保留还是拆毁?拆还是建?相比于法国的传统古迹保存制度,英国在历史建筑探讨中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2

日光展廊(Daylit Gallery),位于博物馆区内东南侧,原址为两栋旧建筑之间的空置过道。过道以一栋半圆形浅驼色砖泥建筑为中轴,一边以其弧形墙面做转角过渡,另一边为两座红砖建筑外墙正面。作为博物馆整修翻新项目中的一部分,Daylit Gallery由馆内历史建筑师和MUMA建筑所合作,2009年总体馆完工,是对已存空间完成翻新改造,开拓一个新的展示空间。

踏入-日光参观体验

之前有幸参加西班牙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在V&A的讲座,当中他常提到日光对建筑物的重要性。就如莫奈的印象派画作一样,他很注重对日照转换角度的观察。

在Daylit Gallery这栋光线明亮的玻璃帷幕现代设计里,随日照的移动,日光和半透明天顶相互作用,波动的光线,随着九米的延伸长度,柔和地从多角度洒落而入。光线通过墙壁和藏品表面反射碰撞出各种光影,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参观的递进感。浅色抛光地面与墙面颜色呼应,低调搭配自然采光的天顶。跨越三楼层高度的中空展览空间,让观众整体视觉被拉高,体验通透光亮的空间感。这样的展示空间同时可以容纳大体积物件展品,例如1比1的建筑构件藏品。

目前展示的藏品,多为皇家建筑协会捐赠的古迹建筑藏品:比如中古世纪的木质房屋建构原部件、雕塑装饰部件或伦敦建筑立面部件。雕塑展品放置于中庭位置,或者层次排列于浅驼色水泥墙面;而木质物件则列置于旧建筑大楼的原始砖红墙面前,营造中古世纪的居住氛围。相比其他常设展的玻璃柜“密集式摆设”(Condensing Display),Daylit Gallery里的藏品摆设看起来少了一些紧凑,多了一些松散直观,充分发挥其空间功能。

Context is content,空间即内容。“展览空间脉络”(Context),本身就是策展术语里“诠释”(Interpretation)“展览内容”(Content)的一个载体。Living with the Past,重现过去的建筑历史和生活方式,是此展廊的“核心讯息”(Key Message)。现代设计空间中展示过去的建筑部件,构建现代与历史的对话。建筑技术和风格随时代的演变,就如视觉随玻璃天顶日光的变换而仿佛进入时间长廊。对于观众来说,Daylit Gallery的开放感和透亮,会让人不自觉的放慢脚步停留在此空间中,以身体经验感受温度,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历史温室中感受与藏品物件之间的独特连接。

值得一提的还有Daylit Gallery展出的历史建筑照片系列(藏品保存角度考量,照片均为复制品)。19世纪30年代照相技术出现后,古迹建筑爱好者们从原来的素描手绘,过渡迈向建筑摄影行脚,题材是当时盛行的“废墟之美”-古迹照片,为古迹建筑的修复保存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源。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螺旋形柱列的黑白照片,摄影者是V&A首任馆长M.Henry COLE,在19世纪50年代博物馆的建造计划中,远行前往意大利摄影取材的照片。目前在馆内亦可以看到相似柱形花式的设计。在这个讲述欧洲古建筑的展廊,此处小细节的诠释设置,巧妙地将博物馆修建历程和身处V&A参观的观众间连接起共鸣。

延伸-你还记得美术馆墙壁的颜色吗?

因为藏品的属性材质,无可否认Daylit Gallery在设计和展品摆设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对展厅空间颜色的选择,也是策展人和设计部之间需要不断协商的议题。对于策展人来说,一直以来藏品/艺术品都是博物馆或美术馆的主角。Daylit Gallery的明亮设计,不禁让我联想到传统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墙壁颜色。我们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的时候,有否留意墙壁是什么颜色呢?

除了The V&A Museum,还参观过一些美术馆,发现古代藏品展厅,少数的见过鲜红色(如最近参观的爱尔兰国家美术馆)和黄色墙面外,其余的墙体颜色大多采用灰蓝,砖红,墨绿色等暗色为主调。

个人浅见,首先想到的理由是出于保存展品考量。一般来说,光线和温度对于特别藏品,如Old Master19世纪或前期的画作、服装纺织类藏品、中古世纪装饰挂毯等的保存是重要影响因素。查究了一下,一般来说对于画作,建议温度维持21度上下;对于服饰藏品,建议温度保持18-25度上下。除了空间上的采光温度处理协调,降低对藏品的磨损以外,美术馆墙壁颜色,质感的选用对藏品的展示也有视觉上的影响。明度和彩度低的墙面颜色,可以避免墙面的光线反射,展品在自然光中得以呈现原始面貌,观众眼睛反应降低,注意力更集中于画作本身;就画作本身来说,欧洲古代画作(19世纪或更早期)主题多为大幅肖像画作,史诗式题材或日常写生,本身色调沉稳偏暗(如棕、蓝、灰、黑),选用深色墙面颜色来搭配灯光照明方向,能相对地提高画面明亮度和立体感。因此,大多画廊和美术馆的古代经典画作展厅,随着画作时期的往前推移,墙面颜色递深,彩度和明度都设计得相对比艺术作品更低调。

美术馆、博物馆某种程度上仍是长期保存的设施,我想这也大概是传统美术馆或博物馆的整修设计案子耗时长,挑战性高的原因吧。

相对来说,现当代画作藏品的展示空间设计就少了这方面的限制条件,可以选用相对明亮的颜色或开放空间设计。就如策展中,当代策展与传统美术馆策展之不同:无需顾及对历史物件(艺术作品)保存维护,而转变为对现代观众体验的调动关注。也就是当代策展关注于当下,更甚于过去之物。‘I am not living in the past, but the past is living in me.’ 没有过去的生活总是能更轻松。无论是生活,还是各式的Museum/Gallery, 能够做到销售过去,购置未来,谈何容易?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

The V&A Museum-Daylit Gallery日光穿行Part I 

The V&A Museum-Daylit Gallery日光穿行Part II

The V&A Museum-Daylit Gallery日光穿行Part III”】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