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游】香港动植物公园暗藏传奇物种?动物园迷带你睇园内亮点

撰文: 花蚀
出版:更新:

香港,只是个弹丸之地。但在这个城市却有许多可以看动物的地方,保护区、公园、山林、湿地,野生或是笼养的动物都不少。
就说专门的动物园,香港有香港动植物公园和香港海洋公园两处景点,这两个景点单纯用来展示动物的地方都不大,但相对内地,做得很精细,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它们都是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联合会(WAZA)的会员。在中国,仅有台湾的台北动物园、高雄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和这两个公园,入列WAZA会员。能够加入这个组织,其实也是一种实力的认可。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香港动植物公园。

灵长区:二十年前优秀,如今还凑合

香港动植物公园位于中环地区,这里是香港的市中心,寸土寸金,地价高得恐怖,但依旧留下了几小片空地给动植物园和其他公园。

香港动植物公园的面积仅有5.6公顷,若谈大小几乎无法和大陆任何一个正经动物园相提并论,甚至已经很小了的伦敦动物园面积都是香港动植物公园的3倍。如此大小,很难饲养大型动物。因此香港动植物公园仅饲养中小型动物,主要展示灵长类和鸟类。

长臂猿、合趾猿与其他灵长区住客(点图放大)↓↓↓

整个动物园分东西两个大区,西区是灵长动物区。香港动植物公园位于山地上,作为植物园园内的植被相当不错,但可惜的是,这儿的灵长笼舍无论是设施或是理念都比较老,没有利用天然的环境,也并没有造什么景。

展示的灵长类中最显眼的是长臂猿。在数个高大的网笼中,白颊长臂猿们借助网壁上下翻飞。大概因为气候、环境合适,还饲养有几个完整的家庭,这些白颊长臂猿很喜欢叫。在树林的围绕下,这些叫声混响得特别热闹。

白颊长臂猿叫够了,旁边的合趾猿又唱了起来。合趾猿是长臂猿中最大的种类,身高可达1米左右。加之身材粗壮,一晃眼过去你会觉得见到了一只黑猩猩。合趾猿无论雌雄,喉咙上都有一个硕大的喉囊,平时难以见到,但一叫就会鼓起来,胀成足球大小。合趾猿会用这个结构提升鸣叫的音量,也能靠它发出特别的共振音。

香港动植物公园的红毛猩猩。(花蚀提供)

西区的深处,还住着一家红毛猩猩。这些猩猩的笼舍比长臂猿们可是大多了,但若以大陆优秀动物园的标准来看还是不够大。笼舍是全封闭的,笼顶特别制作了许多交错的斜梁,模仿林间树冠的枝头。红毛猩猩们很喜欢这个结构,我去的时候,几个个体全窝在上方。

若是看红毛猩猩场馆的地面,就显得不够好了。这儿的一个笼舍里有人造的树枝,也有人造的瀑布,但另一个基本是空的。占地面积不够无法扩大笼舍可以理解,但已有的笼舍里不怎么做丰容就不太好了。

整个灵长区,呈现出展示的动物愈大,饲养条件愈跟不上的状态。只说灵长区,大陆已有几个优秀的动物园超过了香港动植物公园,比方说南京红山动物园。这片区域在二十年前可谈上优秀,在现在有些落伍。但话说回来,这些笼舍还是比大陆大多数动物园的要好。

香港人太会养鸟了

穿过地道,便来到了香港动植物公园的西区,这边是鸟类展区。展区中,也有一些老式的小型笼舍,饲养了一些雉鸡或是鸠鸽,但最好看的当数几个大型的混养鸟笼。这几个鸟笼的主题还不一样,有展示黑脸琵鹭、红鹮、林鸳鸯的水鸟笼舍,有饲养犀鸟、鸠鸽的林地鸟舍。

黑脸琵鹭、凤冠鸠及其他鸟舍(点图放大)↓↓↓

黑脸琵鹭是香港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个标志。这种濒危鸟类,长着白身子和黑脸,牠们觅食的时候会把琵琶一样的扁嘴放在泥地滩涂中左右晃动,靠灵敏的触觉寻找水中的猎物。黑脸琵鹭身边是一群美洲红鹮,稍远处还有几对林鸳鸯。林鸳鸯是我们熟悉的鸳鸯的亲戚,生活在北美。

水鸟生活的笼舍中有上下两个池塘,中间以小瀑布相连。笼舍的观察面有上下两处,借助高差和坡度的合理设计,每一个观察面都只能看到一个池塘的水面。加上笼舍内较为密集的植被,保证了动物不会被360度围观,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林地主题的鸟舍中,最好看的是凤冠鸠。凤冠鸠是一类生活在印尼、巴布亚几内亚的大型走地鸽,牠们的个头太大,飞行能力很弱,但在林间穿行时颇为敏捷。凤冠鸠最明显的鉴别特征,是脑袋上扁平的凤冠,让牠们那小小的鸽子脑袋看起来特别高贵。

香港动植物公园鸟类展区的介绍板。(花蚀提供)

在老的分类方法中,凤冠鸠属分三种:蓝凤冠鸠、维多利亚凤冠鸠和紫胸凤冠鸠。最近,科学家刚从紫胸凤冠鸠里新分出来一个南凤冠鸠。不算这个新种,香港动植物公园已经把凤冠鸠属集齐了,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几个种在外形上有细微的差异,叫声也有所不同,放在一起,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园中有漫画化的图鉴,将这3个种的差别画得一清二楚,借助这个工具,只要仔细,你肯定能分辨出不同。

香港人确实很喜欢鸟,也很会养鸟。在香港动植物公园隔壁的香港公园中,还有一处鸟类展区。其中,有一个巨大的可进入式鸟类温室,我运气不好,去的时候正在修,所以没有参观。旁边的展区中,饲养着一些大型犀鸟,也颇为可观。

小葵花的传奇

正在看犀鸟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只白鸟从我眼前晃过,还发出了嘈杂的叫声。当时我懵了一下,突然意识到,香港城区的白色野鸟,叫声还很难听,除了牠还能是什么!牠是谁?牠是小葵花凤头鹦鹉,牠可是香港野生动物中的一个传奇。

小葵花凤头鹦鹉可不是在澳大利亚常见的大葵花,而是原产于印尼和东帝汶的极危物种。这个物种在全世界仅剩不到一万只,香港的野生种群占了全世界的十分之一。

看看这传奇物种的风姿(点图放大)↓↓↓

香港种群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传奇了。二战期间,日本鬼子打到香港之前,港督杨慕琦养了一些。为了防止自己的鸟被日本人俘虏,港督在抵抗失败投降被俘前把鸟给放了,这就造就了香港的小葵花凤头鹦鹉种群。

入侵生态学里有个十数定律:外来传入的物种只有10%能够定植,定植的物种只有10%能够扩散,扩散的物种只有10%有害。看起来这些小葵花只是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定植了,没到后面两步,不用太担心为害生态啦。

我问过本地的朋友,小葵花在香港公园附近非常常见,他们甚至都不把牠当一回事。而在九龙公园中,有更密集的一群。包括小葵花在内的各种野鸟受到香港严格的法律保护,当地的环境也适合生存,牠们的生活,想必很如意吧。

环境这么好也是有副作用的。香港动植物公园内的蚊子和小咬实在是太多了,我一个不小心,腿上就被咬了一片包。不过,这也算甜蜜的烦恼,为了看到这些过得不错的动物,被咬咬也就忍了。

香港动植物公园

【本文获“花蚀”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NewMedia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