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神秘新品 IER-Z1R 真实空间感、 DMP-Z1便携一体机
整个Sony的新品发布会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出乎意料,尤其是IER-Z1R及DMP-Z1。在众多发烧友心目中的其中一对end game CM, Sony Just ear,才刚开放了海外市场,很多Sony的爱好者都在犹豫MH2 listening、 monitor还是club时,突然间,Sony却在其最保密,又极为隆重其事、连公司最高层管理人都现身的发布会上,公布了Signature Series的重要产品:全新的IER入耳式系列。而当中和现役的旗舰耳罩MDR-Z1R用上同Model name的IER-Z1R,不但价格和被视为旗舰的Just ear CM耳机系列的MH2几乎一样,设计也同样是hybird圈铁式设计(不过具体结构并不一样),在同时期有著两对看来相似的旗舰级作品,自然令人难以明白Sony的考量——直到我在会场听到IER-Z1R的声音,我就开始明白了为什么。
Sony IER-Z1R 后继者 Sony 的现在
在经过音响展后,愈来愈多朋友听过IER-Z1R,渐渐地,他们的钱包都失守下单,但也有不少有著CM情意结的朋友,犹豫著应否用同样的金钱去买同一家公司的CM产品才化算。感谢Sony之后再借出耳机来细听,我更能确认到IER-Z1R究竟是什么,以及Sony究竟在做什么。我先把结论说在前,IER-Z1R和Just ear 是可以同时拥有的,而且你不必是Sony fans才会喜爱他们。非CM的Z1R并非Just ear的“Universal劣化版”,MH2和Z1R各有一些对方做不到的事,很残酷的是,即使你刚做了Just ear MH2,你还是可以被Z1R吸引,而你拥有了Z1R,也不会令你对Just ear失去兴趣。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两对耳机是由不同的系列诞生出来,各自继承著不同的东西达到顶点。
点击大图看IER-Z1R的做工和设计:
Just ear 的发展经过
很多人说Just ear是“Sony的CM”,这个说法严格来说不完全准确,最少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子。Just ear最初是Sony engineering的一个project,由松尾伴大先生主导。而Sony engineering并不是一个普通的Sony部门,他是一家由Sony 100%出资,于1989年设立的独立公司。Sony engineering主要负责技术开发,提供他们的开发成果给Sony各部门运用。根据Sony engineering社长小川先生的说法,这家公司是“engineer的理想工场”,主要是为了集合一众对“技术有热情的人,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下,专注开发有趣的事物”。大家可以想像到,这是一家容许玩味和各种实验产品的公司。不过,由于他们是技术导向,所以他们很少会直接推出商业产品,而是把实验成果交给Sony各部门去进一步发展成商品。Just ear是其中一个少数例外。其实Just ear最初推出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实验性产品,主要是想看市场对于“能按自己喜好调整声音,不只是耳道上的custom fitting,而是真正custom made,专属那一个喜好和需要的专用耳机(MH1)”,有多大的兴趣。
此外也有一种“究竟可以调整到什么程度呢”的挑战意识在其中。由于Just ear价格非常高昂,旨在针对最有要求而有对新技术有兴趣的一少群发烧玩家,当初并没有预计会如此受欢迎。但结果在2016的耳机展登场后,每次有Just ear的耳机展览活动,都会有非常长、慕名而来的试听队列。而且因为Just ear完全由少数最高熟练度的职人(Meister)去制作,因此产能非常有限,但也令人趋之若鹜,因为需求甚殷,一般要等候数月才能入手。而因为Just ear最初并不接受海外order,即时在日本,最初也只能去东京青山的Tokyo hearing care center去亲身订造。直到后来Just ear这个project移转去Sony Group管理,正式成为了Sony tailor made系列的CM耳机产品,Just ear是发想自Sony enginnering工程师想法的作品,因此有著主导者的个人风格相当鲜明,而松尾先生过去负责的包括有经典的EX800ST和EX1000,如果你喜欢的是这个时期的Sony耳机,那么Just ear 就是有著这些经典风味的耳机,并有著超进化的实力。例如Just ear MH2的Monitor和Listening分别对应EX800ST和EX1000,对于喜欢早期一点的调音风格的老玩家而言,想要以此发展到“顶点”的升级,会很自然的选择Just ear系列。
Sony 的“现在”耳机战线︰由 XBA 到 Signature Series 的 IER
曾经有一段时间,Sony的入耳式耳机并非最受耳机玩家留意的牌子,除了因为最EX1000没有正式的后继机,过去十年间,动铁耳机是入耳式耳机的主流。本来耳塞和入耳式耳机因为单元大小的限制,以及和耳仔的距离非常短,空气量不足而大大影响音场的表现,因此总是令人觉得会“及不上”大耳。但因为动铁单元能轻易做到非常细致的声音,加上可以做得非常细少,深入耳道做到良好隔音,而这时候距离短反而成为优点,因为单元够近,更加可以令“很多过去听不到的细节”都突显出来,令人觉得好像有很大的提升。现在市场上最Hiend的入耳式耳机,都是多单元动铁构成或是圈铁hybrid,纯圈的高阶耳机相对少见。
所以当Sony 推出自家开发的动铁单元耳机XBA系列,Sony逐渐再次受到耳机玩家的注目,而以XBA系列开始,最初的XBA-1,2,3系列都有不少喜爱的玩家,后来Sony推出过圈铁hybird的XBA-H系列,以及最新的N1及N3,搭载Sony自家开发动铁单元的入耳式耳机,不断地扩大Sony耳机的支持者群。而Sony也由XBA系列开始一点点的转向,由XBA系列开始,过去“不是喜欢就会有点感冒”的“Sony味”,在现代的Sony耳机都渐渐减少中,当然,即使在Signature series中,IER-Z1R也有著一听就会知道是Sony耳机的调音风味在其中。但比起Sony味,现时Sony的耳机的魅力早而不独于其调音风格,能得到众多的喜爱,是因为Sony耳机有著全面的实力,能清楚地和现在各家厂商比拚的耳机。而IER-Z1R,不单是现在Sony广受喜爱的入耳式耳机系列的顶点,更有著其他耳机,包括过去不同时期的Sony和其他入耳式耳机的厂商,都没有真正尝试成功的独特魅力,即是,其非凡的空间表现能力。
IER-Z1R为异常空间表现而设!?
我不打算很详细的去写IER-Z1R的内部技术等等,毕竟Sony的官方网页已有著最详细的解说,也有很多人介绍过,我只会指出几点最值得在意的部份。其一是其双动圈设计,Sony的双动圈并非同轴单元,事实上同轴设计有著容易相互干扰的技术缺点,而单元的摆设方式也很特别,在大动圈之前有著负责中高音和超高音的动铁单元,而在最贴近耳道的地方尚有一细少的超高性能动圈单元,当然单元都在同一条轴线上,这也是耳机能去到100Khz frequency response和单元之间能达到最佳Synergy的秘密之一。我访问过IER-Z1R的开发者,可惜他不肯透露这单元安排当中的玄机,他只愿意说这是多次测试和模拟出来的结果。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出Z1R的异常空间表现而设。很多细微的地方,都见到Sony花尽心思,例如单元的线圈都用上导银的铜线,端子都用上了导金。单元的开发技术和生产都来自日本国内工场,做MDR-Z1R的技术,并针对入耳式耳机的驱动需要而调整。
IER-Z1R拿上手的感觉颇有重量感,还好戴上耳时不会觉得有负担,但耳机的存在感会比较强列。尤其是如果你先试了IER的其他系列M7和M9的话,换上Z1R明显是会有重量感的。有些朋友可能会戴不稳,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试试用上比平常细一号的耳胶,IER-Z1R的最理想配戴状态是比较深,而且耳胶的size要做到非常好的seal,尤其seal的要求这点和其他耳机有点不一样。如果要体验到其独特的空间表现的话,更是必须配戴好。至于其面版的银色格子,如果你喜欢钟表珠宝的话应该会颇熟悉,这是常见于瑞士碗表面版的 鱼鳞纹饰(perlage finish),配合全银的机身,明显Sony想做出一种高级感。个人是会喜欢更简单的面版设计,尤其考虑到IER-Z1R的音色,给一种非常纯正干净的感觉,简单的无纹纯银设计也许会更为配合。
音质︰全面而柔和的人声 加上不存在于其他高阶入耳式耳机的特殊空间表现
现在高阶入耳式耳机的发展已逐渐到达技术瓶颈,基于物理限制单元的数量很难再增多,而增加单元会令cross over设计复杂,也会令驱动变得困难。各单元本身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黑科技”的优劣势并非高阶耳机胜负的唯一关键。因此基本上各家高阶耳机的基本表现不会有很明显的分别。不论是声音的细腻,音场,细节和微动态是否突出,高音是否去得很尽,低频会否有力有impact等等,都不能、也不会有明显的缺失。在IER-Z1R中,这些基本要素都做得非常出色,而最令人注意到的第一印象,则是其相当干净的声音。IER-Z1R的音色完全不抢耳,没有侵略性,令人感到相当舒服,尤其是听小品古典时更是令人感到放松。但这并不是因为声音平淡,或是声音不够丰富而做成,事实上IER-Z1R的细节在高阶耳机中也是比较多而丰富的,只是不会刻意突出,但你会听到非常高密度的声音。
最初听的是一首Hires的小提琴solo,你会发现IER-Z1R的表现还真的像真实的小提琴Live演出,如果你习惯了用多单元动铁高阶耳机去听发烧录音,你会听到仿佛要淹没你的绵密细致变化,例如每一下滑弦的震动声音等等,这样听起来会很刺激爽快,反而你真的去音乐听真实的小提琴表现,你反而不会听到这么多细节,初时听你可能反而会不惯,觉得怎么好像“不太清楚”的。然后慢慢你会发现这样的小提琴才是最自然的表现,耳朵适应了后会发现虽然微量变化并不突出,但声音其实更丰富更鲜活,而IER-Z1R的表现更像是真实听到的小提琴演出声音。为此,我也有问过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朋友,他同时也是发烧玩家,他说一般高阶入耳式耳机比较像是他在录音室时一个人拉琴会自己听到的声音,而IER-Z1R就是平常演奏会最佳位置听到的声音,如果练习时他会用其实高阶耳机去帮忙留意自己可能有问题的地方,但如果要听自己的演出是否“完成”,IER-Z1R就会帮到他,而以欣赏音乐的角度,他也会选择IER-Z1R。
除了纯音乐,IER-Z1R的人声也有著非常独特的魅力。IER-Z1R的人声表现,尤其是女声感觉非常轻柔,但这种轻柔绝对不是无力,也许和其空间营造的能力有关,IER-Z1R的女声有著很特别的空气感,听Aimer、やなぎなぎ(尤其是同人作品)、Annabel、(最近的)霜月和志方都非常动人。没错,你会看到同人作品也是okay的,很多人认为高阶入耳式耳机一定要很挑剔,听录音不佳的同人作品会很惨。但IER-Z1R的声音因为相对轻柔干净,不会非常强调地去突出钿节的不足,因此算是同人Friendly的。但透过IER-Z1R,你还是会发现同人录音和有心的商业录音的差别。用上IER-Z1R去听嘘つき姫と盲目王子的主题曲月夜の音楽会,一开始导入部份的静蕴感及潜藏的钢琴动态变化,可尽见IER-Z1R的强横实力,而志方的歌声在IER-Z1R之下有力却有一种温柔,令人瞬即进入故事之中。IER-Z1R的气氛营造非常出色,你会听到志方的歌声是自然的透出来,和背景音乐完美的融和。
但这些都还不是 IER-Z1R 的最大魅力…….
IER-Z1R的空间感营造非常独特,这不是单纯有著能表达横向宽阔及纵深音场的能力。一般来说,要再现乐器播放时所处于的空间,除了要准确表达出定位,即不同乐器及人声的相对距离,还有实际的距离感,以及所处空间做成的反射等,入耳式耳机和耳道之间的空气太少,要完全模拟出这些非常困难,一般来说,一是把所有东西的距离都拉远,但这样的话就算是近距离的人声,或是一些单件乐器的小品作品,听来也会有一种从远处传来的感觉。如果把相对距离都做得很对,定位很准,音场的纵深多数会差一点。所以入耳式耳机的音场表达是和大耳有最明显分别,IER-Z1R的奇妙之处,是做出了入耳式耳机过往需要取舍的音场表现,当你在大编制或是一些电影配乐时听到广大的音场,不同乐器都可以分布得很远时,你听回小品或人声,却一样可以做到定位准确距离有致,声音会拉近回来但却有著相当强的空间感,你会感到不同的乐器在很近距离播放给你听,就像你座在乐团前听他们演出一样。听一些录音非常好的live的时候,你会感到hall的空间感,而听录音室的作品时,你也会听到调音师所营造的空间。也就是说,IER-Z1R可以把不同的空间再现,不限于大空间,细小的空间也能完美表达。这一点在Just ear身上也并未见到,和IER-Z1R开发者倾谈时,他也表示这是他花了最多时间的核心开发目的。
Just ear or IER-Z1R……or Why not both?
如果你有留意网上的讨论,尤其是日本的玩家间的,你会发现EX1000一直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其中一对耳机,而喜欢EX1000的玩家,很多都买了Just ear。Just ear可是老Sony爱好者难以抗拒的选择。我自己也非常喜欢EX1000,因此我可以肯定的说,我非常喜欢Just ear的声音。但这并没有阻止我被IER-Z1R吸引,由N3开始我就觉得这样的Sony非常吸引,而IER-Z1R则是在这“现在”的Sony声音发展下,最为顶尖而惊艳的产品。IER-Z1R和Just ear一方面像是鱼给如熊掌,他们的特性不能并存,尤其是如果你特别喜欢经典的Sony味,但你是可以兼得他们的。尤其对于喜欢现在入耳式耳机的朋友,IER-Z1R的魅力,你是很难抗拒的。
Sony的阴谋(阳谋?)
对了,不同于Just ear,IER-Z1R在4.4mm平衡之下的表现和3.5mm非平衡比较,完全是两回事。以Sony的机为例,IER-Z1R是必须要在4.4mm之下享受的。而接其他平衡输出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IER-Z1R很明显是以金砖WM1Z来调整的,事实上没有听过比IER-Z1R更能在WM1Z下Upscale的耳机,IER-Z1R在ZX300已经不错,WM1A会好一些,但配WM1Z是两回事。不过这些都只是便携系统的情况,我自己把IER-Z1配上XHP-5耳扩的平衡输出时,声音可以再进一步。我想IER-Z1R是为了进一步刺激WM1Z市场,IER-Z1R的最大弱点,是对夹机有一定要求,不一定要Hiend机才成,只是配搭不对的话,出来的声音会很软绵,配戴不好时空间感会有问题。
后篇︰ DMP-Z1则是告诉你︰我们还是Sony,这是单纯为了挑机和特别需要的,并没有在意市场的产品
比起IER-Z1R,DMP-Z1才是最令人双眼突出的产品。DMP-Z1以一体机(File storage、source、dac、amp合一、一机就是一个完整系统/player)来说并不大部,超弩级这个形容词,是因为这部机是portable的, 而Sony也将他分类作digital music player(和dap差一字)。初看这部机,的确有著Sony DAP系列近年一贯的操作介面,用惯Sony 有touch mon的DAP的话,你会立即懂用DMP-Z1。
配置有双Micro SD Card槽(而不是普通SD Card,似乎是为了和其他dap相通),有4.4和3.5输出各一,竟然还有carrying case。唯一就是没有了wm port,而是用上USB-C,有DAC功能。DMP-Z1既然是“Portable”,所以当然内置电池,不用外置供电就可以使用,插电时可以同时充电,但最理想的声音状态其实是用电池模式…- 看到这里,我想开始有玩家会懂得是怎么回事了。这也是要理解DMP-Z1的第一部︰我们应该用什么去比较DMP-Z1?
DMP-Z1是不能分类的独特产品
DMP-Z1其中一个不易理解的原因,是因为他看似搭载很多大家熟知的要素,但真的要把他分类,以比较其他机,又会发现好像都不太对。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DMP-Z1针对著一个潜在、尚待发掘出来的使用需要而开发。他针对的客群非常特别,而这客群中有不少人应该未必想到有、也未曾见过、甚至,根本未察觉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原来还真的会有一部可以回应他们这个潜在需要的机种存在。情况就像iPad一样,最初iPad推出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弄一部放大版本的iPod touch出来,当时看来,iPad的优势是不明显的。DMP-Z1的目标,似乎是想找出一个全新的市场,挑起潜在的需要。
因此如果我们以传统的DAP去比较DMP-Z1,主要是用在通勤或路上,那么,就算是最狂气的玩家,也应该会觉得DMP-Z1有点太超过,而且DMP-Z1在驱动入耳式耳机时,和其他最顶尖的播放器或便携系统比较,不会有“大大超越”的音质。诚然,精心配置的家用系统,对比便携系统,可以令入耳式耳机更上一层楼,但大概不会有太多玩家觉得,为了这提升而调整家用系统是很值得的。但若果你和家用系统比拼,你又会觉得DMP-Z1的扩张性不够,我可以把预算分成source,dac,hp-amp,然后将来可以一步步升级,最终实力能超过DMP-Z1,而DMP-Z1就算有多厉害,也是完成了的封闭系统,没有再提升空间。
究竟DMP-Z1想满足什么的需要呢?在和DMP-Z1的开发者访谈时,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二。DMP-Z1概念的最初由来,是因为有一位Sony的长期客户曾表示,他现在在家有一套很不错的系统,他很希望可以在工作场所也听到这套系统的声音,但问题是把系统搬来搬去很麻烦,多弄一套系统又要花费多一倍的钱,随身听系统则未能满足他的需要,尤其他想尽情听一些难以驱动的耳机时。于是负责计划的工程师开始尝试做一套这样的系统,这套系统要高度Mobile,一机standalone,即是去到任何新地点,都不用setup就可以立即使用,因为不是portable,所以size的限制比较少。而主要只需要用来驱动耳机,不用接Speaker,但是要可以应付到难推的大耳筒,目标是有著和家用系统同级别的享受。这样的需求,很多人没有想过,但你很可能想过把家用系统拿出街,尤其如果你需要时常去不同地方工作几个月,便携耳机已经不能满足你。你也许曾有想过,如果家中的系统是可以拿到出街就好,但家用系统就算是compact size的,要把source,dac,amp,各自的线拿去不同地方,每次还要setup,这些都会令人打消念头,真的拿了出去,系统可能从来没有离开过行李箱就回家了,然后还觉得自己很蠢。另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是你希望在家中“移动”,把房中的系统暂时移去别的地方继续听,你这时更加不会想把系统拔插,于是你可能被迫选择暂时不听歌。而DMP-Z1就可以是一套这样的方便、可以即用、伴随你去不同地方的主系统级数的流动系统。
其实如果你有留意现在的高阶音响市场,你会发现用电池的高阶设备并不罕见,因为电池可以令音质表现不会受到供电系统影响,少了一样要麻烦的东西,也方便时常要去不同地方停留一段时间生活和工作的人。我有一些去外国进修或工作,时常外国香港两边来回的朋友,最终考虑其家用系统时,都发觉用电池的系统有非常明显的好处,先别说不用变压器令travel的负担减少,也不用担心不同地方的电对音质的影响,而DMP-Z1的电池是digital和analogue 系统各自独立,打开DMP-Z1,你会看到空间都充分利用,特别设计的H型Frame把各区分隔开以降低干扰,还有毫不吝惜地使用各种顶级配件,包括上万港元的Volume ALPS RK501等。但最惊讶的是,Sony竟然在这台DMP-Z1选择不采用S-Master。按Sony工程师的解说,这是因为以电池去驱动的话,S-Master没有法子满足到最难驱动的大耳筒所需要的高平衡输出。现在的AK DAC chips+ TPA chips组合,是以电池为前题下,可以达到最佳音质的方案。这是由于现在的S-Master的技术限制。而现在的旗舰耳扩TA-ZH1ES因为是用A/C供电,所以可以用S-Master作主要驱动。而现在的组合下仍然可以在播Hires时(96/24) 有著9小时的续航力,相当够用,而且你可以插著电一边充电一边听(但音质就会差一点,官方不建议)。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到DMP-Z1并不是以主流市场为目标的独特产品,这其实更有一直以来Sony玩味产品的特色,即是,为了“试试可不可以做到某件事,去挑战看看”而开发出来,毋需考虑市场是否很能够接受的产品。这可说是Sony一直以来的“趣味”,他们有足够的本钱和心力去做出相当maniac和dedicated的产品。而其超过HKD 60,000的定价(有趣的是,香港的定价应该是全球最平)并非普遍玩家可以轻松负担的,但仍是市场可以接受的水平。这既是挑战书,也是Sony告诉大家,“这就是Sony”的产品。
DMP-Z1的设计和音质
DMP-Z1其实和DAP的操作一样,切换DAC mode,AC和电池切换等,甚至关机,都是用Touch mon去确定。只是音量由实体volume控制,而volume的控制非常精细和线性,可以调到非常合适的音量,尤其是喜欢以较细音量听歌的玩家。
DMP-Z1的第一印像是非常非常静的背景,其极高的讯噪比明显是来其电池供应。而DMP-Z1可以在相对低音量听歌时,驱动一些大耳筒而不会有distorion。不少玩家会觉得,很多时一些家用耳扩听大耳筒时要高音量才会“推好”,细节和动态才会出来。这样轰炸当然爽快,但长期来说对听力并不太好,但不少家用耳扩并没有设计成可以低音量使用,我很多时听一些比较低impedance的大耳筒时,都希望可以把音量扭低于9:00,但很多耳扩都要10:00以上才会“正常”而DMP-Z1基本上全段vol都可以听,从中可以见到工程师的功力和考虑。而DMP-Z1可以令你渐渐习惯用低音量听歌,对于程音质的朋友来说,这比起换上最贵重的器材更重要的。
DMP-Z1推入耳式耳机时,基本上没有入耳式耳机他是应付不了,一些非加耳扩不可的多BA单元耳机,DMP-Z1可以松容应付到高阻阻和敏感的入耳式耳机。但对于一台去到这样景界的系统,这可说是基本要求。但有一点还是很值得一说,就是我试了一些以底燥见称的入耳式耳机,DMP-Z1在没有播放时,还是静蕴非常,听Ólafur Arnalds – re:member开首时的琴音,DMP-Z1配IER-Z1R可以完美营造出由宁静的记忆之底,渐渐明晰、浮上来的感觉,琴音疏落时不会给你音乐中断的感觉,渐渐密集起来时则会令你豁然开朗。
点击大图看DMP-Z1的设计:
而DMP-Z1推大耳筒的时候,可以去到什么程度?简单来说,就是驱动非常难推的MDR-Z1R也没有困难,而其他流行的大耳筒,例如HD820,也完全可以应付。是的,这就是和家用机一样,60000元左右的一个家用系统,可以出到的声音,DMP-Z1完全可以没有任何困难地做到。DMP-Z1本身没有很明显的辟性,唯独是人声迷人,也许是S/N高的关系,人声总是会抓紧你的注意力,基本上DMP-Z1可以发挥不同的机种,可惜借来的时间很有限,不能试尽手上的Sony耳筒,但我的感觉是DMP-Z1并没有特别地偏心Sony自家产品。
总结:“承接现在的顶尖作 + 另类玩心作品”
Sony这次的秘密而又隆重其事的发布会,可以看到他们是非常重视的产品。当IER-Z1R是承接著现在的顶尖之作,DMP-Z1是代表著Sony另一面的玩心作品,两者都是喜欢索尼的玩家爱恨交织之处。DMP-Z1我没有能力购买,但这还真的会挑起人欲望的。IER-Z1R令我这个EX1000和EX800ST爱好者非常动摇的产品。即是,我应该先买Just ear还是同样是MIJ的IER-Z1R呢?我想我最终会把两对都买齐,但先买那对真的是很头痛的问题。所以周星星电影的经典对白中对索尼的评价,果然至今仍然很合用啊。
【本文获“Post76玩乐网”授权转载,原文:Sony 新品 IER-Z1R 及 DMP-Z1 – 出乎意料的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