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博评】不再为中国女排成败激动?30年间港人的情绪反差
以体育运动的成绩,来提升国民的民族国家凝聚力及对政权的支持,仍然是中央政府不能舍弃的一道板斧。到今天,这一招在国内仍然是效果显著,为何在香港却完全行不通?
中国女子排球队今年出席巴西里约热内卢主办的奥运,出发前让人充满了盼望,但首仗便落笔打三更,竟然败于荷兰。正是“胜败兵家事有之”,输了一场本属平常。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网上竟然引起不少港澳台网民的冷嘲热讽,对中国奥运代表队首天未能夺得金牌,更是出现了广泛的欢呼。虽然只是首仗,中国队的出线机会仍然不能低估,但这现象反映出来的人心向背,特别值得当权者深思。
回归前 国民身分认同坚定
不禁想起在1982年时,中国女排继之前一年在日本取得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之后,在秘鲁再下一城,赢得第九届世界排球锦标赛的冠军,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向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争取“三连冠”的目标迈进。
在1982年,北京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决定已经十分明确,中英双方正就有关安排进行艰巨的磋商。当时香港社会虽然普遍存在焦虑的情绪,但对中国的发展势头仍然倾向乐观,对于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乐见其成。因此,回归的不确定性不但没有引起独立思潮,香港市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仍然十分坚定。
还记得当中国女排在秘鲁赢得冠军的消息传来之后,大学校园之内充满了欢乐气氛。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同学们在宿舍或学生会的活动室看完电视转播,心情都十分雀跃。到了第二天,在宿舍、饭堂、学生会的活动大楼及校园不同的地方,都挂满了庆祝女排夺得冠军的各种标语。其中最醒目,也是数目最多的一款,上面就写着“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八个大字。
回归后 学子逆反情绪强烈
可以想像,现正进行的这一届奥运会,就算中国女排及其他主要项目取得锦标,这幅标语也不大可能出现在大学校园之内,而且整个气氛可说是刚刚相反。中国国家队要是在不同的项目失手,似乎更可能会令不少青年学子欢呼雀跃;中国队要是赢得锦标,不少同学可能反会嗤之以鼻。究竟有什么原因会令成长甚至是出生于特区的新世代产生这样的情绪,政府及当权者不是应该深思细虑吗?
女排夺得冠军,当然不等同于“振兴中华”,但这一说法背后反映的“民族认同感”与“同胞的共荣感”,及作为“国民的自豪感”为何会流失得这么快?为什么在殖民地时代,面对不明前景之时,又没有什么国民教育的教化薰陶下,这一种对国家及民族的感情会自然地流露?反之,为何在回归19年之后,这些多于“升国旗唱国歌”、加以被安排往国内交流的学子中间,竟然会出现这一种强烈的逆反情绪?
有人说,现代奥运会是透过公正的标准,让不同国家的选手交流,以和平的方式比并,从而反映国力的强弱、国家的地位及综合国力的发展,而不需再动刀动枪。事实上,现代奥运会发展至今,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被商业主义及民族主义骑劫。不少国家要借着奥运会展示实力,提升国民对民族、国家,甚至政权的认同。这些都已是公开了的秘密。也是这些原因,部分国家就算面对种种经济困难,都要不惜工本,投放大量资源培养各个运动项目的好手,要在奥运会尽量争取更多奖牌。
民心向背 当权者应慎思
在中国,由回归现代奥运之初到近年,经济已经有长足的发展,但政府仍然要透过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就,来印证政府的领导能力及在国力提升上的作为。所以,纵使那个“举国体制”长期受到批评及质疑,但以体育运动的成绩,来提升国民的民族国家凝聚力及对政权的支持,仍然是中央政府不能舍弃的一道板斧。到今天,这一招在国内仍然是效果显著,为何在香港却完全行不通?
所有人都不应对这个已经十分明显,而且值得忧虑的情况继续掉以轻心,政府及当权者就更应该仔细研究及好好反省,要如何应对这前后30年之间,年轻一代投射于国家队成败的情绪变化,更不可以不正视,甚或只以傲慢及轻藐的态度来回应。奥运会才刚刚开始,可以预期中国国家队还是会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说法可能真的有点扫兴。但这一种趋势似乎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如果要等到下一届奥运会,或再下一届奥运会的时候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会太迟了一些?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