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测试资讯发放混乱 议员促政府提供全名单 忧强检酿行政灾难
政府前日(25日)宣布,为免资源重叠及耽误时间,计划容许快速测试呈阳性的人士,透过网上系统,直接登记阳性结果,毋须再经过核酸检测确认,可直接获视为阳性个案作后续跟进。政府昨晚发出“有关选择及使用快速抗原测试套装”新闻稿,进一步解释测试套装(下称快测包)的选用。
不过,该网页只是列出4类可接受的认证,当中包括一些冗长的英文连结,一般市民难以检索,政府至今亦未有一份完整的认证名单。
有立法会议员表示,政府至今资讯发放相当不足,对于快测包的解释,令市民无所适从,担心以目前政府的资讯发放水平和隔离安排,如在3月实行全民强检,可能酿成行政上的灾难。
▼2月26日 市民抢购快速检测剂▼
市民须自行检索长篇英文资讯
自政府公布接受快速测试结果以来,昨日(26日)起市面抢购潮加剧。不过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快测包可能质素参差,难以完全掌握哪些信得过、哪些信不过。
政府昨晚发出的新闻公报,指明接受4项主要市场(包括本港、内地、欧洲及美国)的相关机构认可的快速抗原测试产品:
1. 本港卫生署医疗仪器行政管理制度下已表列的2019冠状病毒病快速抗原测试;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
3. 欧盟的2019冠状病毒病抗原检测试通用清单;
4.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作紧急使用。
不过根据该新闻公报附有的连结,在卫生防护中心的网页中,并没有完整的认证清单,只是提供4个连结予市民自行检索。其中(3)、(4)只有英文网站,(3)关于欧盟认证的内容长达57页。
目前市民最需要得到的资讯,是走到药房或在网上购买快测包时,可以简单便捷地知道面前的产品是否合乎规格,会否检测过后结果不被接受。面对上述政府公布的资讯,一般市民要检索尚且有困难,对于一些不懂英文、使用手机技术有限的长者来说,如同“强人所难”。
▼检测及确诊求医指引▼
林哲玄:资讯发放仓促 至少要有整全清单
立法会医疗卫生界议员林哲玄表示,政府接纳快测结果,资讯发放明显十分仓促,根本来不及考虑市民实际使用有多困难,认为目前状况非常不理想:“理论上,最好的做法就是只有获得认证的套装才可以运抵香港出售,但既然已有不同的快测包流出市面,那政府至少要有一个整全的清单,让市民在购买时可以即场快速核对品牌名称。”
他又指,曾核对过政府接受的快测包名单,发现有一些医管局内部使用的产品,竟都不在名单之中:“因为这些测试剂要拿认证,有颇长的程序,医管局经过内部实验后,认为一些选购回来的快测剂有用,就会投入使用。但原来有些医管局在用的牌子都不算数?这个有很大问题,政府必须尽快解释清楚和更新资讯。”
指政府未有妥善运用私营医疗力量
林哲玄认为,政府目前资讯发放落后,而隔离和治疗安排尚有多个明显问题未解决:一、长者和残疾人士院舍爆疫多时,政府没有妥善视察有哪些院舍可以原地隔离;二、运送病人的车辆。既然消防处表明救护车不足,未来有何方法填补,例如向医疗辅助队,圣约翰救伤队等救助,以及租用更多旅游巴等;三、未有妥善运用私营医疗力量,如征召私家医院,向他们提供经济支援并要求他们只做紧急个案,腾出非紧急人手协助抗疫。
林哲玄指,如果政府真的想在3月进行全民强检,必须向社会交代后续的隔离、治疗、分流等安排:“全民强检只是一个工具,为了阻隔病毒,不是为做而做,现时未开始(全民强检),已经有那么庞大的隔离需求满足不到,那之后还得了?检测完、治疗完又怎样?回到社区再感染第二次吗?”
陈凯欣:资讯混乱应推懒人包
曾任食物及卫生局政治助理的立法会议员陈凯欣表示,昨晚查找快测包资讯时,正好经历检索困难的问题。她指内地认证的品牌,和欧美认证本身有一些重复,又有中英对译的问题;而这些网页资料本身又有一些其他与快测包无关的资讯,市民容易混淆,政府相当有需要自行整理清单,告诉市民哪些快测包可以接受,“至少都弄个懒人包,告诉市民现时市面常见的品牌,有哪些可以,有哪些不可以”。
陈凯欣指,政府近日不断向市民表示“急症室爆满唔好嚟”,但又没有告诉市民方舱医院、新隔离设施的兴建进度和具体可提供的床位,予人感觉“政府自己都乱晒大龙”,相当打击市民对抗疫的信心。她又指,“人民日报香港”在fb专页中,都尚且会发放方舱医院兴建过程俯瞰片段之类的正面资讯,特区政府负有抗疫的主体责任,却连这些稳定民心的手法都不懂,“政府网页、添马台专页,是没有这些更新资讯,只会不断呼吁市民‘别来急症室’,市民又怎会有信心?”
批政府关采样站“掩耳盗铃”
陈凯欣又指,政府前日公布接受快速测试结果后,就关闭19个流动采样站,让市民自行上网呈报测试结果,更以派发快速检测套装代替强制检测,但呈报系统至今又未公开使用:“检测站就关了,但平台未启用,就算有平台市民自己都未必懂得报,收回来的(确诊)数字极可能不齐全;而且没有强检公告,‘迫’不到市民去做检测,结果自己‘不做不检’,或者提供一些不准确的样本,那不就发现不到个案?”
她批评,政府以上一系列做法如同“掩耳盗铃”,通过压低检测量“人手”压低新增感染数字:“往后数天,确诊数字都是清理一些之前积压下来的检测,但之后可能会下降了,因为做检测的次数少了,但根本是一个‘假象’,反映不到疫情,只是将问题‘扫晒落地毯底’,看不到就算。”
质疑实质在走“共存”一套
陈凯欣总结:“政府现时这样做,叫市民自愿自检、自评自报,有事就自闭自医、自生自灭,等到痊愈了就自愈自放、自由自在,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英美那一套‘与病毒共存’,政府只是口中无放弃‘动态清零’,不肯承认失败,因为这是国策,是政治问题,但实际上在做的事就是‘共存’那一套。”
她担心以政府这种态度,全民强检最终行政上都会出现严重问题,无法切断传播链,寄语市民在这段时间内尽量自保,“每去一次公共地方,都要当成一个感染风险,有没有强检令,只有要风险都要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