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迷思︱“共存”争论再起 政界研判:社会或变成“汰弱留强”
Omicron变种病毒引爆第五波疫情,本港月初再度收紧社交距离措施,陷入“无限循环”,特首林郑月娥日前明言难以在年初四放宽措施。特区现时奉行内地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即出现本土病例时,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快速扑灭疫情,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市民生活无可避免受较大影响。
另一边厢,近日相继有专家公开表示,Omicron杀伤力不算高,有机会变得和流感差不多,而病毒传播速度极快,清零的目标似乎不具可持续性,认为在特定条件下,需考虑其他方向,如“与病毒共存”。由此再次引起社会讨论:到底现时这种不断循环,一有感染个案就大幅收紧限聚、封区的模式,究竟是否长远合适的防疫政策?
综合多名政界人士分析,确实近日所发生的Omicron疫情,会令人质疑“清零”目标是否符合现实,但无可奈何,现时本港疫苗接种率未足以形成“共存”的条件。有立法会议员直指,“共存”背后所隐含的社会代价,就是社会整体“汰弱留强”,许多未有打针的体弱人士会死亡,反问这是否大众市民所愿意见到。
▼1月24日葵涌邨封区检测情况▼
袁国勇指“清零”是手段:新冠病毒永远唔会离开
政府专家顾问袁国勇上周四视察爆疫的葵涌邨逸葵楼后,表示如果政府的个案追踪工作,可以与Omicron病毒传播速度“打到平手”,就仍然有机会回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动态清零”状态,但如果真的追不到病毒发展速度,其实有可能需考虑其他可能性。
其后,袁国勇所属的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研究发现,Omicron变种病毒的病毒复制能力和致病性较其他变种新冠病毒低,其中在人类肺部上皮细胞中的复制效率远比原始毒株(即野生型)、Alpha、Beta和Delta等为低,期望Omicron继续循这进化轨迹,成为一种温和、只导致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
袁国勇上周日见记者时进一步指,“一味搞清零”本身是没有用的,清零只是一个“手段”,为大家争取时间打疫苗,只是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疫苗接种率升得不够快。但无论如何,每次一有病毒感染,就要大费周章关闭所有营业处所、限制堂食,这并非一个“sustainable policy”(可持续的政策)。他更坦言:“新冠病毒会永远同我哋一齐,唔会离开。”
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较早前亦向《香港01》表示,虽然现时Omicron成为主流病毒,但病情较Delta轻,并发症及死亡率亦较低,相信随部份人感染以及越多人接种第三剂疫苗后,可达至群体免疫;未来新冠病毒有机会如同流感,在冬季流行。
政界人士:政府已无法解释严厉措施合理性
有政界人士私下表示,袁国勇、孔繁毅等专家的说法其实刚好总结了现时不少市民的心声,新一波Omicron疫情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确实很大,直接令人质疑现行政策的效用:一来市民生活大受影响,无法再聚会、运动,许多行业血本无归,已对防疫政策感到厌烦;二来市民很容易产生观感,“明明我哋咁遵守防疫规则,倒头来咪又系爆,禁嚟做乜?”政府难以再解释收紧防疫政策、严厉社交距离措施的合理性。
另一人表示,Omicron传播力太强,即使一时之间能够本地零确诊,这个“堡垒”十分脆弱,可以轻易打破。而一旦出现疫情,就会像葵涌邨一样,数天之内几何级数爆发上升,政府届时又要大费周章封楼数天。
该人又指,明白到特区政府希望与内地通关,而且与内地防疫政策脱轨,或有“政治不正确”的观感。不过事实摆在眼前:“𠵱家呢套(防疫政策)真系开始唔work,至起码喺香港嚟讲系。”
▼1月23日确诊者居住大厦(强制检测大厦)▼
葛珮帆三问:社会是否愿意付出“共存”代价?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葛珮帆表示,专家的意见当然会尊重,不过认为在讨论这个议题之前,需要先思考三个问题:一、如果市民要长期面对这个病毒,是否愿意眼见大量市民,尤其体弱长者患重症死亡,特别是现时疫苗接种率离九成仍有一段距离,80岁以上长者特别低。“一日(疫苗接种率)去唔到九成几,好多市民都会面对呢个重症风险,社会系咪真系变到要咁样‘汰弱留强’呢?”
其二,如果港府决定与病毒共存,医疗系统有没有足够能力承载这些病患者,眼见现时如此多长者未打针,“可以预期,呢批人会占用好多ICU(深切治疗部)位置,其他人会冇位,呢个亦系现实客观条件问题。”其三,当国内仍然要求动态清零之下,如果香港不接轨,基本上通关无望,旅游业继续冰封,中港家庭继续分隔两地,这又是否市民所愿意见到。
倡考虑更积极“谷针”
葛珮帆指,这终究是一个取舍问题,到底市民是否愿意承受改变政策背后的代价。她坦言,如果疫苗接种率可达九成以上,客观条件会很不同,但现时没有,“如果20%市民唔肯打针,而另外80%市民就为呢两成人决定付出代价。”她认为如果政府想推进讨论,首要还是思考如何更加积极进取地推高疫苗接种率,例如现时有部分欧洲国家已下令强制打针,如无医学证明不打针须罚款或付上其他刑责,政府可在适当时候开始考虑。
狄志远:港方应向内地反映意见 完全清零未必可行
新思维主席、立法会社福界议员狄志远表示,对有关讨论持开放态度。他提到,Omicron传播力极强,完全清零连内地都做不到。如果继续如此一有病毒传播就收紧社交距离,既做不到清零,市民又感到厌烦、无日无之;即使能通关,亦很可能短期内因疫情再爆而停止,得不偿失。“现时‘清零’这回事,我们的确看不到百分百的可行性,即使是全世界防疫最严的中国,都是一样。”
他建议,专家可认真思考及提供科学评估,判断“与病毒共存”后社会可能面对的风险为何、疫苗接种率尚差多少才“达标”;港府往后与内地进行专家对接会议时,也可以提出更广阔的观点讨论。“不是我们不肯做(清零),香港市民大家都很努力,大家都会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封楼和检疫都会合作,但现实还是会爆。”
林哲玄:即使较弱仍强于流感 未是时候谈“共存”
立法会医疗卫生界议员林哲玄质疑,固然Omicron对人体的整体影响比其他新冠病毒株为小,但是否弱到足以“共存”的水平,现时大部分地区的数据显示,Omicron的死亡率仍是0.1%至0.3%之间,仍然是高于流感,传播力也强于流感,而且对未打针的体弱人士影响更加明显。他认为,现时未是合适时候考虑“与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