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港区人大改选制 泛民前议员再非选民 陈勇:确保爱国标准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中央大刀阔斧改革本港选举制度,继选委会选举及立法会选举后,明年底举行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方式也有改动。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昨(25日)透露,下届的港区人大代表将改由1500人选举委员会成员及特首选出。换言之,原本主要负责选特首的选委会,继赋权选出40位议员后,将进一步独揽选出港区人代的权力。

回归后的港区人代一直由“选举会议”成员选出,成员包括特首、对上一届选举会议成员、时任香港全国政协委员、选委会的中国公民。因此,每届“选举会议”人数不断累积增加,现届约有二千人,包括约200名民主派人士,例如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前主席何俊仁及多名立法会前议员等。今次变动意味着这批民主派人士无法再续任“选举会议”成员。

港区人大代表陈勇认为,今次改动除了是处理人数过多的技术问题,也同时优化人大选举制度,配合“爱国者治港”原则。

谭耀宗:参选人须获15个选委提名 不限界别

谭耀宗表示,人大常委会近日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将交由大会通过,港区人代选举将有别于上届,改由现时的选举委员会全体成员及特首,选出36名港区人大代表。他指,港区人代参选人要取得15个以上选民提名,毋须按选委会五大界别取提名。他认为,新选举制度下的选举委员会具有广泛代表性,有足够份量选出港区人代。

自回归后每届港区全国人代选举,需要先成立“选举会议”,按过往做法,每届人大选举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向合资格成为“选举会议”成员发出登记表,只要有关人士选择继续担任,便可续任“选举会议”成员。不过,来届港区人大代表改由现届选委会选出,变相打破永续“选举会议”成员身份的做法。

陈勇:可保选民符合“爱国者”标准

陈勇估计,修改港区人代产生方法有三大原因,一是技术问题,因过去“选举会议”人数不断累积,加上今届选委会人数增加,若不改变做法或难以寻觅地方开会及投票;二是有“选举会议”成员较年长,身体未能负荷“选举会议”工作;三是经历“黑暴”及完善选举制度后,中央或希望借机优化及完善人大选举制度,以往“选举会议”成员并没经过资审会审查,若改为选委会选出,便可确保所有选民均符合“爱国者”标准。

陈勇续指,若不改选委会选出,人大常委会或须逐一审视“选举会议”成员是否满足“爱国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