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40席选委界成建制“鱿鱼游戏” 直选无睇头显尴尬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12月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进入后半段,非建制派近日在寻求提名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阻滞,多人至今未拿到足够选委提名,即使能报名亦有人须“转区”,地区直选看似每区难有多于3人竞逐,操作意味甚浓。有政界人士指,大众市民无份投票的选委会界别,成为建制内部的“大厮杀”战场,如同一场“鱿鱼游戏”,反而更有睇头。

民主思路黄颕灏转区后成功报名

在新选举制度下,参选立法会须获5个选委界别至少各2个提名,其中尤其以第五界别“国家队”难度最高,外界早预料对于非建制派相当困难。提名期展开后,区议员谭香文、方龙飞、新思维狄志远于早期报名,但民主思路召集人汤家骅在报章访问中大呻其成员寻求提名并不顺利;中科兴业董事总经理潘焯鸿直指,第一至第四界别都有朋友表示愿意提名,但第五界别迟迟未有回音,直至前日(11月7日)才出现“零的突破”。至于新思维,拟出战地区直选的黄俊瑯、崔定邦,目前仍然未有“声气”。

民主思路成员黄颕灏昨日(8日)早上成功报名,不过其原先打算出战新界北地区直选,但承认有人“建议”转区,最终改为报名新界东北。新界东北其他已报名人士,包括民建联陈克勤、新民党李梓敬。在3人之中,黄颕灏承认知名度稍有不及,接下来选战不易应付。

早前支持民主党参选的前立法会议员李华明近日出席活动时回应记者指,某些曾经“好激”的民主派获提名入闸,而不少中间及非主流民主派却难获提名,感到不明所以,亦对于民主思路参选人未获足够提名感失望,形容现在情况“愈来愈似清一色”。

“似乎连结果都predictable”

全国侨联副主席卢文端于报章撰文指,非建制派提名困难的问题相信最终可获解决,地区直选选区大都会有非建制派人士参与竞争。不过有非建制中人认为,有参选人须“向现实低头”转区才可报名,侧面反映今次地区直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实际竞争程度有限,可能进一步降低市民投票意欲,“地区直选应该是最开放的吧?现在门槛也这么高,似乎连结果都已经predictable(能够预计)。”

选委会允“自由搏击”反更刺激

相对之下,占40席的选委会选举反而更有“睇头”。综合政界消息,选委界别预计最终50多人报名,并容许一定程度的“自由搏击”,目前已报名人士中,不乏知名度高的现任议员,包括民建联葛珮帆和张国钧、工联会麦美娟、经民联梁美芬、体演文出界马逢国等,亦有一些在社会上知名度本身很高的人士,如盛智文、冯炜光等,以至各行业、领域的有份量人士。

有政界人士向笔者指,地区直选面向全港选民变数多,候选人维持在3人或4人,可控程度较高,但参选选委界者全属建制派,只面向1,500名选委,安全系数高,可能因此开放竞争的空间更大,笑言这如同一场“鱿鱼游戏”,要参赛者“互相厮杀”得出最后的胜利者,反而精彩万分。

有民主派年轻一辈私下表示,新选举制度下传统泛民缺席,新冒起的非建制派亦未必符合原有的民主派支持者“口味”,因此阵营内对选举的关注度一定下降,不过如果眼见一些具知名度的建制派“意外落马”,亦乐于“食花生”。

刘兆佳认为,非建制派争取提名困难,相当程度与参选人“不太敢接受爱国者称号”有关。(资料图片)

刘兆佳:不敢标明“爱国者”身份 影响选委提名意欲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表示,竞争程度未必是北京当局最著眼的地方,个别参选人遇上提名困难,并不必然与什么“选举操作”有关,而是其本身的态度。他指,留意到有不少标榜自己为“非建制”的参选人,对于“爱国者”的称号并不热衷,甚至展示出某种“避忌”的态度。“新选举制度就是要确保‘爱国者治港’,但可能有人没信心取得建制派的选票,而又不想得罪甚至想讨好原本支持反对派的选民,所以还是有一定保留,想向爱国阵营保持距离。这不是说他们一定不是爱国者、一定入不到闸,但选委看在眼里,也很难不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提名的意欲。”

刘兆佳认为,无论任何政治势力希望在新制度下发展、有政治前途,至少都要表明“向爱国者过渡”的决心,并以现有的宪制秩序为基础提出各类政见:“‘爱国’这回事是没有反对派的,只能在爱国阵营中,标明自己是当中的开明派、改革派。”

立法会选举各界别参选名单,请按此参阅《香港01》选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