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前夕 中联办总结落区行程:将向港府转告民生诉求
中联办官员自国庆前夕起,启动“落区聆听、同心同行”系列活动,主任骆惠宁连同6名副主任及秘书长,所有主要官员连日走访多区,了解市民生活。
中联办昨晚(5日)发稿总结是次行动,表示聆听了很多市民生活的困苦之处,有官员感同身受,表明将通过有关方面“及时转告”。
总结探访基层 副主任:中央关心港府设法
稿件以不同基层个案贯穿,当中提到53岁的林女士丈夫病故,子女移居内地,自己独自住在不足15平米的㓥房内,公屋轮候9年。副主任陈冬一边倾听,一边安慰鼓励指:“再困难的问题也会有解决办法,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关心你。”他引述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指,香港同胞的烦心事,始终牵动著中央的心。
获副主任尹宗华探望的75岁退休人士刘先生、现居过渡性房屋:“虽然一次走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了解基层困难,听到真实声音,在举国欢度国庆的日子里,不能忘了香港基层市民。”尹宗华表示不要担心,有中央关心他们,特区政府也在想办法,大家一起努力,日子一定会逐步好起来。
“公屋供应不足,是香港民生之痛”
秘书长王松苗探访公屋户熊女士。熊女士指住了10年㓥房,轮候了18年才等到现时的公屋单位:“儿子15岁了,女儿也9岁了,孩子大了,一家人挤在28平方米,总是不方便。”她又指,现时家里主要由丈夫在家具公司打工,公屋租金也很便宜,日子过得去,只是觉得委屈孩子们,更担心公屋周边校区较差,下一代只能继续住公屋。
王松苗听后随即表示感同身受,随著孩子年龄的增大,调整公屋面积的诉求合情合理。他表示,这些年不仅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努力,中央政府也特别关心,陆续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相信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各方打携手努力,就能让香港市民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中联办形容:“公屋供应不足,已是香港民生之痛。本届特区政府承诺建9.65万个单位,但轮候公屋的平均时间仍连创新高,达5.7年之久。”
卢新宁叹让孩子居㓥房“太对不起他们”
副主任卢新宁,到九龙土瓜湾探望40岁的全职太太苏女士,其丈夫做装修散工,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受疫情影响,有时候一个月只有几天可以开工。现时苏女士一家租住不到20平方米的㓥房,苏女士夫妇和一对儿女同住。同一个单位分隔出来的3间房,另外2户还住著3个人,面积更小,厕所是没有窗户的“黑厕”,可以闻到楼下餐厅排上来的油烟。
苏女士说,前段时间一家终于等到了公屋,目前公屋正在翻新,等入住通知。“我住了10年的㓥房,轮候了18年才等到这个公屋。”苏女士说,这还是在儿子、女儿出生后有加分,调整了申请面积、重新排序后才很不容易申请到的。
得知苏女士家里有2个小朋友,卢新宁特地给他们准备了儿童口罩和儿童读本。在与苏女士聊天时,她3岁的女儿一边翻阅著新到手的儿童读本,一边拉著卢新宁的手。卢新宁轻轻搂住小朋友感叹,“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长大,实在太对不起他们了。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香港能尽快彻底告别㓥房。”
副主任何靖到香港仔华富邨,探望居民李先生。李先生一家五口挤在20多平米的空间内,居住空间狭小,生活诸多不便,对子女成长影响不小,迫切希望置换公屋。何靖安慰他指:“住房确实是市民最关切的问题,各方面都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难题。听说政府己将华富邨列入重建计划,当区居民有望改善居住环境。香港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将为特区政府做好经济民生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允转告基层诉求争取好结果
副主任谭铁牛则到葵涌探望现年50岁的刘女士。刘是一名社团骨干,丈夫受伤致残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孩子又患有过度活跃症及轻度自闭,加之丈夫身体不佳,一家人常往医院跑,公立医院漫长的轮候时间令她苦不堪言。尽管生活艰难,刘女士仍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帮助更有需要的街坊,其现时仍外出兼职打工,赚钱帮补家用。
谭铁牛对夫妇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示赞赏,并仔细询问刘女士生活还有哪些困难,有什么需要中联办协调解决。刘女士指:“希望特区政府加大对弱势群体帮扶力度,尤其要关注伤残人士家庭,增加伤残津贴及缩短等候问诊时间。”谭铁牛表示,相关诉求他会及时转告,争取有个好的结果:“中央十分关心香港的发展,关心广大市民的生计,香港一定会愈来愈好,大家的生活也一定会愈来愈好。”
副主任罗永纲到东涌逸东邨公屋住户梁女士。梁由于健康状况不佳,每周都要去医院检查复诊,她希望特区政府对独居老人群体针对性改善现有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罗永纲听后立即表示,梁女士反映的独居老人问题,一定会通过有关方面及时转告,同时嘱咐地区工作人员要经常来看望、照顾梁女士。罗又指:“为您忙,为老百姓忙,是我们应该做的。相信通过中央与特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