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方案︱学者:港府应更主动讲出自身优势 不必惧怕人才流失

撰文: 林剑 郑宝生
出版:更新:

国务院本周一(9月6日)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方案),将前海合作区域面积扩大至原本的8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9月9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横琴、前海两地开发建设有关情况。
港深合作的议题,对于港人来说绝不是新鲜事,也同时会带来一个疑问:到底香港和深圳协作,是竞争还是互补?尤其最大的疑问是:在整份前海方案中,香港的角色只是“从旁协助”前海发展,一旦香港的专业服务、企业家落户前海,又会否导致香港人才流失?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邓希炜表示,内地城市和省份一向协同与竞争共存,认为香港政府没有长远经济发展思维,指政府贡献自身实力的同时,要了解自己经济模式的长处,与大湾区城市协同和竞争。
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客座教授宋恩荣则表示,中港两地的经济合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见到实质成果,而香港本地人才确实有可能离开本地流向前海。不过他相信即使人才外流,香港仍可从两个方面得益,只是形式都会比较间接。

+4
香港政务司司长李家超透过网上参与。(香港01直播截图)

与横琴方案定位有别 香港于前海发展只能“从旁协助”

从文本内容来说,《前海方案》所着重的,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内容包括“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等。由始至终也是由深圳方面主导,主题都是“协助前海发展”,香港只是“从旁辅助”。

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在今日发布会演辞中,所说的也只是“深港政府一直努力提升前海发展水平,以及便利香港专业服务落户前海。香港定能用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参与推动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香港一样是辅助角色。

对比之下,较早前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横琴方案),提到的是“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具体内容上,目标是“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为澳门发展中医药、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多方面产业。可见横琴方案定位,便是以澳门为主体发展。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邓希炜表示,香港政府应主动讲解香港优势,发展多元产业如生物科技等。(资料图片)

香港产学研强劲惟政府帮助不足 河套可成发展重点

如仔细看方案内容,不难看得出中央政府知道香港在金融、法律专业方面的优势,但除此之外可说是乏善足陈。然而,其实香港还有不少发展空间,可惜至今鲜有人提及,就连香港政府也说得不多。邓希炜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特区政府应该更加主动,利用河套区等地发展,指不少建议认为河套区应拨出一部份发展生物科技,发展医疗相关的产学研结合,但至今未见香港政府有相对的配合。

说到产学研,在港大任教的邓希炜自言十分了解香港这方面优势:“香港是全球唯一一个城市,拥有4间排名头50位的大学,众所周知本地大学的基础研究很强,这是香港的长处。”他以近期疫情为例子,指出香港在医疗研究方面较内地大多数城市都优胜,“为何不主动突显我们的特色、突显我们的强项,去贡献国家发展呢?”

不过,产学研发展方面,本地大学常常遇到难题。“大学一直在做事,不停找土地兴建新项目,但香港政府从来无协助,反观深圳政府则表示观迎在当地设校,并提供大量优惠。”邓希炜认为情况很奇怪,“香港政府似乎不知道大学是科研、培育人才非常之强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去大湾区或内地其他地方。”

河套区面积广大,是科学园的4倍,邓希炜说是否应该讲出哪些科技、科研需要香港发展,“除了生物科技,还有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的科研和产学研互动,这些在坊间、政府都没有论述”。

不能死抱金融业 科研化为产业链可助职业多元化

港政府常提到自己的优势在于国际金融中心,但邓希炜认为并不能死抱这一点:“香港有很多市民,很多人未必能够到大湾区或内地其他地方发展,而香港无办法人人做金融。”产业单一之余,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之下,香港能扮演甚么角色,邓希炜指这方面亦从来无论述:“我听到的是回去做金融和高端服务业,这些我们做了好多年,好明显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这些行业。”

《前海方案》内容可见,中央认为香港强于金融和高端服务业,邓希炜认为,香港不能单靠这些行业:“金融只系占香港约10%就业人口,但如果做好科研,再将科研变成一些工业,不单止能振兴产学研活动,亦可让香港产业、职业多元化,亦能制造一啲向上流职业。”他坦言,如果香港沉醉于只可以搞金融的话,他愈来愈担心香港将来的发展。

四大支柱产业占香港GDP六成,但除了金融业外旅游、出口入等产业正在萎缩,他反问香港政府清不清楚香港转型的方向,以及与中央互动时扮演的角色。

要理解香港与中央互动关系 港府应主动讲出香港优势

邓希炜直指,香港部份市民以至官员,都习惯处于被动的角色,“好似北京叫我们做甚么就做甚么”,但其实可以主动讲出香港本身的优势在哪里,而且香港亦要发展多元产业处理本身经济问题如贫富悬殊,“如果我们的持份者、决策者都不讲的话,北京未必知道,这点不能太被动。”他认为,对于内地地方与中央关系、香港与中央互动方式,香港政府仍未有长远、策略性的理解,“我们作为香港人,知道香港强项在哪里,为甚么要北京话你知呢?”

说到大湾区融合,邓希炜指深圳等地已在计划五年、十年后发展甚么,但香港政府还是“看着今日深圳广州发展甚么就去融合”,很少有长远规划,形容这就是两地发展的落差。

+4

在记者会中,也有香港记者问及港深合作加强后,前海未来产业或会与香港出现竞争关系,以致香港人才流失,中央如何作出平衡,在席官员也未有直接回应。

宋:对本地经济效果体现需时 未必立竿见影

宋恩荣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出,前海由十多年前提出发展,定位一向都是高端服务业为主,吸引青年创业、专业服务落户,衔接香港,促进两地融合,今次再加强力度,纯粹是过往政策的延续。不过他提醒,这类中港两地经济合作的计划,尤其涉及高端服务、金融等精英产业,融合的过程一般比较缓慢,对香港经济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长时间观察。

宋举例指,2003年签订的《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主要内容在于中港两地服务业的融合,内容经多次修订,至今已18年,效果仍未算十分显著,再加上本地社会对于服务业的承载能力已近饱和。“金融服务涉及的因素就更复杂,因为有很多政府规管措施,而这些行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高度垄断,有既得利益存在,所以要这些好处真正化为经济利益,需要很长的时间。”

宋恩荣。(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料能促进专业技能交流、企业回馈香港经济

在人才流失方面,宋恩荣则认为属正常现象。他指,香港年轻人才前往前海发展,成才后一样可以回馈香港,对香港经济未必没有帮助。对于专业人士,宋恩荣认为专业人才前往内地发展,在当地吸收经验、交流技术,对香港也有间接裨益:例如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在内地接触更多不同类型的临床个案,香港本地样本始终有限;律师亦可同时适应中港两地法制。

需做好生活配套增加港吸引力

他亦指出,对于大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等,专业人才向来都相当流动:“其实不用太忧虑,专业人才,尤其是金融业,从来都是相当流动。只要香港本身是个有吸引力的地方,有人走,自然也有人来,那是很自然的现象。只要政府做好生活的配套,他们自会愿意在香港生活。”

不过宋恩荣承认,对于一些未必有专业技能或是希望创业的香港大众市民来说,前海发展未必能带来很明显的得益。“当然会有一些非常间接的得益,例如有些港人在前海发展,企业品牌做大做强,回到香港扩展生意,大众可能有间接好处。”他指,这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没那么快看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