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改制︱蔡子强:良政善治说易行难 朱兆麟倡加强管治人才培训
立法会今日(5月27日)三读通过《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综合修订)条例草案》。经历过去两年政治乱局,民主派撤出议会后议会生态改变,新制度能否从根本改善香港未来施政质素,引起关注。港澳办今日亦发稿指,新制度将会“开启香港良政善治新篇章”。
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阶讲师蔡子强表示,“良政善治”似是政治口号居多,真正实行起来很难,尤其新议会格局下,反对派能否成气候也是未知之数。当新政治格局下“新香港速度”成为主流,一切以速度为先,往往难以确保质素。
蔡子强:政策若以速度优先 或衍生更多问题
蔡子强表示,“良政善治”似是政治宣传口号多于真正做到的目标。他解释,在新的议会下,有没有反对声音都是未知数,但估计就算有反对声音亦难成气候。当制度上无法制衡政府,施政会变成“新香港速度”,一切以速度优先,但过程中会有更多问题,最终有可能“自食其果”。
他举例指,中国内地施政以效率为先,执行一些政策时雷厉风行,但偶尔亦会爆出一些严重问题。例如数年前,内地曾为了减少烧煤发电,急推改用天然气,不准烧煤,但原来有些地方天然气存量根本不够,难以配合,结果有部分地区民众断电,难以过冬。3年半前北京驱赶“低端人口”,强拆房屋,但执行过急,亦被指忽视这些民众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引来争议。
反对声音“小骂大帮忙” 难以纠正重大错误
蔡子强担心,日后当“新香港速度”成主流,政府当局和建制派为求“快快过”,潜在的问题无人指出,或者指出后也无力煞停,导致施政透明度低。“大家怕民主会拖慢决策过程,但有速度不代表质素有保证,这是政治学的基本。”他指,立法会议员郑松泰所指的“裙带关系”现象非常有可能出现,因为日后主导香港政治体制的,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群人,如同“内循环”,是一个“自我衍生”的机制,内里的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所作的决定未必符合公众利益。
特区和中央官员多次表示,欢迎爱国爱港人士参选,包括反对派,愿意接受不同声音。蔡子强质疑此说法的可信性,因为新制下人人都怕下届失去提名,不敢在一些极度争议、关键的议题上向政府提出异议,最多“小骂大帮忙”,避忌甚多。他又指,过去有媒体曾引述他表示新制下民主派可取六分之一议席,强调指这只是“最乐观”的情况。“到底放多少人(入闸)、放谁人,都是北京牢牢控制,怎样确保有制衡?”
朱兆麟:增强管治人才培训 改变公务员治港思维
香港政治及管治学院召集人朱兆麟表示,从良政善治角度,未来特区管治架构也需一定程度的重整,解决一些缠扰香港管治多年的死结。例如公务员治港往往被质疑政治敏感度不足,他建议日后政府可再进一步扩大政治问责制,将政府功能再拆细,如最明显、讨论多时的运房局分拆,并且邀请各界别的专家主理政策局,改变过去英式公务员“AO通才”的思维。
他又建议,日后中央可在管治人才培训上帮助香港更多,例如责成、给予大方向特区政府开办课程或与国家行政学院进行交流活动,学习本港的民主政治、政制发展、与内地的联络等,创建切合香港实况的“香港module(模组)”,培训政治人才。朱又呼吁,反对派先承认“一国两制”框架,教育选民接受新的政治秩序,一步一步回归理性,参与日后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