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李家超访浙江 为创科“取经”之外 还有更大国家任务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成为港府近年重点推动方向,行政长官李家超出访浙江,考察当地创科发展也成为行程重点。李家超亲身与“杭州六小龙”企业代表交流,并邀请他们来港落户及拓展业务。本地创科界对特首今次出行亦极为关注,皆因杭州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迅速崛起,北部都会区开发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不过,创科发展亦需要因地制宜,有具创科背景的议员直言,借鉴“杭州六小龙”固然是好,但本地创科不少问题急需解决,政府首要工作是引入龙头企业,营造创科氛围。

李家超今次访浙,随行官员包括七名司局级问责官员,考察创科发展之外,重头戏是启动“浙港合作机制”。中央港澳办常务副主任周霁南下参与相关会谈,可见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周霁明言浙港两地协同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的具体行动。浙港合作如何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答案要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寻找。

中国AI初创企业群核科技(Manycore Tech Inc.)与深度求索(DeepSeek)被誉为“杭州六小龙”。(网络图片)

杭州推多项措施协助创科企业落地及实践

李家超访浙期间,与“杭州六小龙”企业代表座谈,又参观了其中两家企业,邀请他们来港落户或加强投资。杭州在近年随着“六小龙”等初创企业崛起而成为创科发展前沿地,当中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其成功经验值得深思。

杭州在2010年推出“雏鹰计划”,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培育1000家科技初创企业。除了提供专项基金、项目资助、融资资助等,杭州政府同时加强创业指导,为“雏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人才招引等。2014年杭州又提出“一号工程”,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相继出台。

尚海龙曾于杭州工作。(廖雁雄摄 )

尚海龙:商汤选择杭州设新分部有两个原因

人工智能(AI)企业商汤科技顾问、立法会议员尚海龙曾在杭州工作四年,他以亲身经历说明了杭州成功之道。尚海龙表示,商汤最初在香港、深圳、北京三地发展,2017年计划开拓新市场时,曾同步考虑杭州、上海、武汉、重庆等地,第一站落地杭州,早于其他地方,有两个原因。

第一,与其他城市相比,杭州政府对企业需求的理解更深入。尚海龙说,许多地方政府只关注创科公司是否需要土地,却不理解AI和大模型企业的核心需求并非土地,而是网络、运算资源及应用场景。企业落地关键在于能否在当地找到“用武之地”。

香港侧重资助科研 对成果落地和场景搭建关注不足

他举例指,商汤曾从美国运送数辆无人驾驶车至内地测试,但2017年至18年间面临法规空白,燃油车申请牌照受限。翻查资料,内地多个大城市为了应对塞车问题及推动环保,针对燃油车实施“限牌令”,杭州在2014年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贵阳之后,第六个限制机动车上牌的城市,市民只能通过摇号或竞价的方式获得车牌。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主动了解企业的困难,特批了少量车牌供商汤测试,解决了无牌照无法上路的关键问题。杭州萧山区政府又划出亚运会场馆周边区域作为无人驾驶测试区。尚海龙形容,当时全国尚未有相关法规,但杭州以“亲清政商关系”推动创新,为企业创造实际应用场景。

尚海龙指出,杭州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更深度参与“商品化”过程,协助企业将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反观香港,现阶段仍侧重资助科研,对成果落地和场景搭建关注不足。

香港初创企业数目近年持续上升。(资料图片)

香港初创企业数目上升 有否倔壮成长?

香港初创企业数目近年持续上升,2024年达到4694家,同比上升10%,比2020年增加约四成。这当然应归功于政府的创科发展策略及支持,但许多初创企业无法壮大,关键在于哪里?

尚海龙认为,香港仍缺乏交付完美产品的能力。完美产品不仅要控制成本,还需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他指出,香港需要更多实际场景来验证创科成果,例如北部都会区是否融入本地创科元素,政府公务员系统能否采用创科方案,提升效率、减少人手?

“香港高才招聘展览2024”。(廖雁雄摄)

高才通与创科结合 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本地初创企业不时批评特区政府对本地产品缺乏支持,民间企业也难以获得标准化的场景支持。尚海龙认为,香港必须推动“场景驱动创新”的理念,让技术有落地空间。他指出,发展创科不限于硬件及软件,有时需思维上的突破。他强调,香港多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普遍金融行业偏向稳健、规避风险,但创业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

尚海龙指,高才通计划不缺创科人才来港,建议政府整合人才办、重点企业办公室、投资推广署、数字办等,建立闭环生态,跟进人才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让高才通计划应与创科企业结合,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他表示新来港的优秀人才中不乏创科家,若能结合落地场景,香港有机会培育出自己的“两小龙、三小龙”,实现创科突破。

李家超(左四)与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右四)会面。周霁(右三)亦有出席。(政府新闻处)

浙港合作机制 呼应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李家超不仅去参考杭州经验,还与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共同见证“浙港合作机制”正式成立,双方确立了13项重点合作领域,涵盖共建“一带一路”及商贸投资、金融、航空等等。两地还签署了四份涵盖科技创新、住房安居、经贸合作,以及青年发展范畴的合作备忘录和意向书。

在场见证“浙港合作机制”启动的中央港澳办尚务副主任周霁表示,希望浙港两地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推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携手开拓国际市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由此可见,李家超此次访问浙江,不仅是为香港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投石问路,从中央的角度来看,更是香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实践。

三中全会的决定对香港的未来至关重要(政府新闻处)

黄锦辉:特区应积极引入龙头企业

香港如何在区域联动中发挥作用?李家超与“六小龙”代表交流时,邀请他们来港落户及拓展业务,他又表明,香港正积极发展创新科技,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浙江企业可以以香港为桥梁,走向全球市场。

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分析,一方面杭州“六小龙”发展火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香港可以借鉴经验,同时香港应协助内地企业出海,并增加在相关领域的投资。

黄锦辉认为,香港的优势在于能够助力内地公司迈向国际化,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本地AI产业发展。他强调,创科发展需因地制宜,政府的责任是创造有利环境,鼓励年轻人投身创科,香港应该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助力它们在市场融资,让企业落地,推动产业发展。

不难看出,黄锦辉提出了一个对香港“双赢”的愿景。对特区政府来说,这是考验它能否做好“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的结合,需要加快识变、求变。

北部都会区成创科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