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乡巴佬|夏宝龙反击美国傲慢偏见 香港无感?
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周二(4月15日)在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发表主旨讲话,其中一句“让美国那些‘乡巴佬们’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面前去哀鸣吧!”在内地网络引发广泛共鸣,但在香港似乎没有激起多少涟漪。夏宝龙在面向香港的讲话里用强硬措辞剖析中美结构矛盾,“乡巴佬”看似粗鄙,却是有的放矢,直接回击了早前用此词语描述中国的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对其话中之意,香港也不能等闲视之。
美国副总统万斯挑起争议
万斯上周为特朗普征收“对等关税”辩护时,自问自答称美国为了购买其他国家为美国市场制造的产品而“背负了巨额债务”,“我们从中国乡巴佬(Chinese Peasants)那里借钱,购买中国乡巴佬生产的东西”。Peasant直译为农民,但在现实应用中更多的是贬称社会地位低下的贫农或没教养的粗人。“乡巴佬”译得贴切,万斯用如此傲慢的态度描述中国,也在内地掀起轩然大波。中国外交部直斥:“听到这位副总统说出这样无知又缺乏礼貌的话,令人诧异,也感到悲哀。”
“乡巴佬”这个北方用语或许让香港人感到陌生,远不如夏宝龙讲话里源自广东话的“向美国跪低”那么容易入耳,内地网民却是一面倒叫好,形容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不过,夏宝龙在一篇严肃讲话作出如此鄙夷对方的表态,当然不是贪一时口舌之快。他提及“美国那些乡巴佬们”,对应的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言下之意是反问:谁才是真正的“乡巴佬”?这个提问既是驳斥美国精英阶层对中国根深柢固的偏见与傲慢和文明优越感,同时也带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世界变了,中国不再是你们想像中的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美国也不再是你们自以为不可一世的国家。”
谁才是真正的“乡巴佬”?
这其实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通俗理解。早在2021年中美阿拉斯加高层面谈里,时任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箎就用直白的言语表达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立场,向与会美国官员明言“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个论断放在当今中美博弈的现实中,格外清晰。
万斯的傲慢背后,反映的不但是对中国认知的严重滞后,也是对全球经济产业格局变化的无视。这种认知落差同样体现在特朗普政府其他高官身上——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不久前豪言要让“数百万美国人拧iPhone螺丝”,这番话说明他对全球工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无视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的大趋势。当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时,美国精英的思维却仍停留在流水线作业的旧时代,究竟谁更配得上“乡巴佬”的称号?
美国内部对全球产业格局剧变并非全无认识。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政府,都有人清楚意识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稳步推进,今年作为该战略的收官之年,西方观察家普遍承认其目标基本实现——不仅是在高铁、5G、新能源、航空航太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还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科技上位居全球前列。
在此背景下,“乡巴佬”这个标签正在成为射向美国自身的回力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曼(Thomas Friedman)早前到中国深度考察后,便接连发表多篇文章,针对美国对华认知的刻板与落后提出了深深的诘问。这位曾鼓吹“世界是平的”的全球化旗手,在华为青浦上海研发中心见识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突破后,直接宣布:“我在中国看到了未来的样子。”
弗里曼其实是在警告美国,如果继续抱持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无异于变相承认美国如今才是“乡巴佬”。然而,在当前的华盛顿政治生态里,像他这样的理性声音苍白乏力。夏宝龙用另一个方式点破了这个令不少美国知识精英陷入挣扎的的残酷真相。
香港需要重新认识“国际化”
对香港而言,夏宝龙的“乡巴佬”之说,既是在提醒香港看清中美矛盾的本质,也是在提醒香港重新认识自己。拘泥刻板认知,不愿摘下有色眼镜,既不知人,更不自知。万斯曾撰写自传《乡下人的悲歌》,讲述自己从铁锈带穷小子跻身美国精英阶层的逆袭故事,但这位以底层代言人自居的政客,却用傲慢无知的心态看待他人,不仅鄙视中国,早前也当面向众多欧洲领袖展露“大美国主义”心态。
面对转型阵痛的香港,何尝不是也有这种心态在作怪?香港过去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的角色,全球格局剧烈变迁迫使香港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和优势。香港能否看清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能否真正做好内地与国际之间的“超级联系人”,取决于香港能否跳出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化”观念,不让自己沦为“乡巴佬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