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卖码头|张炳良:对营商环境产生警示 急需改善官商互动关系
长和拟出售23个国家营运的43个港口权益,港澳办多次转发《大公报》文章,提出商人需爱国等言论。前运输及房屋局长张炳良今日(27日)在《明报》撰文,表示无论终局如何,已对当前中美对立、地缘政治冲击经济下的营商和投资大环境,产生警示。张炳良指出,长和出售港口事件,非简单的黑白二分,任何道理陈义也不宜极端化。他认为今次事件说明,改善官商互动关系,急需提上议程。
事件“难说不存在政治压力” 问题是长和如何评估北京反应
张炳良在文中指,作为上市公司及跨国企业,长和须向股东及国际投资者负责,只要依规依法行事,并获港口所在国监管当局批准,本无可厚非。但美国特朗普总统针对巴拿马运河控制权霸道施压,长和被点名,故出售运河相关港口营运权益,难说不存在政治压力。
张炳良认为,长和不似因为投资重要港口已“无利可图”而需大举退场。他提问,尽管港口与物流业务的前景确受到贸易战及关税战蔓延影响,惟其他业务范畴何尝能够置身如此全球性的冲击之外?这宗交易究竟是洞察先机的退场套现,还是仍有其他盘算,当中必含对政治形势和风险的评估。问题是长和如何评估北京的反应?他认为,中国发展航运大国及力求香港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之际, 无疑造成一定挫败感,因此,中央政府觉不能等闲视之,是可以想像的。交易事前有没有沟通过?为何政府嗅不到任何味道?在在反映官商关系并非处于至佳状态。
政治及经济“分不开” 政商积极互动才相得益彰
张炳良认为,政治与经济(及市场)从来分不开。现实是,没有国家的制度性支撑保障,企业难以牟利;政商积极互动,才能相得益彰。他指出,自由市场不等于政府不予规管,美国的反垄断和反合并法律,及美英澳等国可以国家利益或安全为由阻止一些外资收购本国战略性的企业(如能源、高科技)和基建设施,乃典型例子。他强调,国家无商不行,政必挺商。对开拓海外市场,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及加拿大把外交与贸易置于同一政府部门;经济危机时,国企、民企也靠政府施援,如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港府动用千多亿港元外汇基金入市击退海外“大鳄”,以稳定股汇等。
商业角度含经济也及政治 “商人不能抽离国家利益”
张炳良指出,市场全球化,故曾有“商人无祖国”之言,但现实上,在今天新经济国族主义情绪高胀、重商主义复燃下,商人及工人皆不能抽离国家的利益,所谓纯商业行为,只属镜花水月。香港及港资跨国企业处身动荡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实不能不兼顾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的变化。不过,他同时也认为,政府不应动辄视企业为国家政治的工具,否则在目前地缘政治阴谋论下更易堕入人家陷阱,因美国已认定“香港公司也必定受中国政府控制,不复自主,必须听命”。
改善官商互动关系“急需提上议程”
张炳良强调,今次事件说明,改善官商互动关系,急需提上议程。他指出,长和应对美国针对巴拿马运河的压力,究竟是出售港口营运权益、择利保身退场,还是坚守合约权益,既看巴拿马政府会否向美方靠边站,也得看中央及特区政府如何有力有谋地支持港资顶住压力。
地缘政治挑战严峻,张炳良总结,中央重视国家的制度性开放,香港全方位对外招商吸资、巩固枢纽地位,更责无旁贷。他指出,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港澳要“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因此,如何合情合理也合法合规地处理长和事件,关乎厘清原则与利害关系、稳定企业界信心,对国际交往及投资合作具指标作用。处理手法分“热处理”、“温处理”、“冷处理”各层次,聚焦寻找妥善补救。
消息:港府正与长和讨论合理解决方案
长和在3月4日宣布,以228亿美元向美国投资基金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出售在23个国家营运的43个港口权益。《大公报》后来接连发表文章抨击这宗交易,当中部分文章获港澳办转载。彭博通讯社周三(26日)引述消息人士报道,出售计划正按计划进行。同日港澳办再引述《大公报》评论指,赚钱逐利无罪,但不能因此而损害国家利益,以一家之私利而牺牲国家之大利,终究会自毁基石。
另据《南华早报》报道,特区政府在长和宣布出售港口后,已即时与长和接洽,双方正寻求合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