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0|林郑博连任最后一击 “秘密武器”疑因疫潮缩水
特首林郑月娥明日(11月25日)将公布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她今日见记者时率先放话,表示报告内会有约200项新措施,但由于疫情至今已花3,100亿元救经济,因此大部分措施料将不涉大规模花费公帑,而是整合为主。
一般相信,林郑月娥如要争取连任,今份施政报告已是“最后机会”,在北京和港人面前争取表现。但有别于往年,今年在施政报告前夕流出的消息,却相对稀少,难道她在200项新措施中,暗藏“秘密武器”?
▼施政报告前夕 林郑月娥见记者情况▼
疫情、经济重创 争取表现的最后机会
今年施政报告原定在10月中发表,但林郑于公布前两天表示因应今年疫情及社会动荡,不少市民希望看到香港经济前景,因此向中央提出一些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的措施,决定用多一点时间与中央部委商量,因此延迟公布。但这亦意味,林郑将有更多时间酝酿最终的报告内容,变相外界会对今份施政报告有更高期望。
从政治角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站在“灾难政治学”的角度,有危就有机,重大天灾人祸往往是政治领袖展现能力的好机会。本港疫情于今年1月底爆发,正好碰上修例风波退潮,硬生生“冷却”了社会气氛。政界一般预期,林郑可以靠处理疫情挽回民心。然而,林郑在爆疫初期对于边境管制问题犹豫不决、以政治化的口径回应诉求、口罩问题无法满足市民期望,民望进一步下挫,一度跌至18.2分(2月17日至19日,香港民意研究所数字)的最低点。
疫情随后亦反反复复,出现第二、三、四波,被指与检疫漏洞有关。经济活动也难以重启,近日确诊个案回弹至每日新增近百宗,与内地恢复通关、新加坡旅游气泡,一律“临门一脚”出事,林郑政府压止疫情能力备受质疑。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时间点。现时距离2022年特首选举尚有一年半,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如有意争取连任或竞逐宝座,现时就需要发力,向北京展现管好香港的决心。有建制派人士解释,特首选举年之前一年的两会(人大、政协会议),传统上是中央开始就特首人选向香港政商界高层“密集式摸底”的契机。因为两会是中国政治年度大事,香港大部分政经名人云集京城与京官见面,京官不论在会议上还是非正式场合,或多或少都会问及对特首人选的看法;政商界内部也会开始讨论潜在特首人选。换句话说,如有意于2022年竞逐特首之位,明年两会前就需要累积声望,获得中央青睐的机会也就更高。
简言之,无论是对于港人还是北京而言,林郑今份施政报告都是重要的“二次进攻”机会,甚至是“最后一击”,让她重新争取表现,展现政府如何带领香港走出困境。如林郑今次未能“力挽狂澜”,争取连任机会可算“冻过水”。
今年流出消息较少 会否“好戏在后头”?
在过往施政报告发表前一、两星期,各大传媒都会陆续报道与施政报告相关的内部消息,部分政策甚至在公布前已有相当多细节。然而,今年流出的内容主要与大湾区相关、与内地金融层面的互联互通、小蚝湾建屋计划等,消息相对过往为少,且细节不多。
林郑今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表示,今年施政报告会额外提出200项新措施,但同时做好“期望管理”,表示现时公共财政紧绌,经过财政预算案派钱、三轮防疫抗疫基金后,政府已动用3,100亿元公帑,预料会出现大型赤字,因此很多新措施都会透过改革、精简、协同效应,希望在不增加耗用资源下提供更好服务。
唯一可稍稍令外界有所期待的,是林郑提到施政报告内会有一些在北京、深圳中争取到支持的措施。据知情者透露,北京本来确有不少惠港措施,让林郑加进今年施政报告之内,惟到了具体研究时,发现因疫潮关系,该些措施若强行出台,“威力”会大大折扣,因现时疫情已基本阻断了内地与香港的人流及物流正常运作,且大部分相关经济环节已半“慢驶”状态,不宜在此大环境下推出太多新措施。可以预见,今年施政报告本有“新秘密武器”,即北京一系列惠港措施,有望令香港经济民生受惠,但在疫潮持续下被逼规模“缩水”,至于仍存留多少项措施,则有待明日揭盅。
此外,且看200项新措施之中,对于大众最关注的房屋等民生政策,会否隐藏“秘招”,足以让今份施政报告变得“有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