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特首找数】政改无期皆因政府无承担 林郑至少可做的一件事…

撰文: 罗堃怡
出版:更新:

盘古初开,林郑月娥在其竞选政纲中提到,明白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普选的诉求,以及“一人一票”选举对提升特首、特区政府认受程度以及立法会公信力的重要性。她承诺,将在任内尽最大努力,在人大“831”框架下营造有利推动政改的社会气氛。虽然当时她无提出具体框架或时间表,并强调政改议题极具争议,不能贸然行事,但社会对香港政制迈前仍抱有希望,惟时而世易,以香港现今的政治环境,政改仿佛比当年更遥遥无期,林郑这笔“坏账”不知会拖到何年何月。

林郑在过去几次施政报告都未提及政改。(高仲明摄)

上任初期,林郑曾明示希望与泛民加强合作,甚至透露想招揽有泛民背景人士加入自己的班子,可说是主动释出善意,亦一度令人对她那句“营造有利推动政改的社会气氛”产生丝丝幻想。当然,其时她未有即时着手政改议题,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的大环境相对“政通人和”,她与泛民关系亦比较和谐,政府希望专注经济民生,做出实际成绩,尽快提升民望,营造良好氛围,以创造比较宽松的政治空间,无可厚非。不过这不代表她可以无了期“拖数”。

众所周知,往后的日子,林郑给人的印象就是刻意对政改避而不谈。她在一次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曾被问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到要有序推进民主,如果港府未来仍未就政改进行咨询,到2022年仍只能维持1200人的选委会选举,质疑她是否已“打定输数”。林郑回应时只旧调重弹,她明白市民对一人一票落实普选有诉求,但推行普选不能罔顾现实,并非简单地只要提出,“做得到就做”就可以。

林郑月娥引回归以来政府三次推动政改为例,当中只有一次成事,但两次都为香港带来动荡,令社会难以聚焦改善经济民生。她提到2014年的占领运动主要源于对政改的不满,认为市民清楚明白运动为社会带来的创伤,不能贸然重启政改,否则将会导致社会更加分化,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又指现时无空间在社会掀起更多麻烦。林郑的回答,某程度上将大众对政改的些微希望亦抹杀掉,亦令她在政改问题上“避事”的形象深深烙入普罗市民心目中。

林郑月娥。(资料图片)

在过去的反修例运动中,市民连串抗争要求政府回应五大诉求,包括调查警暴、重启政改落实双普选。有人批评林郑在施政报告完全没有回应社会政治诉求,是失职失责,要求政府立即重启政改,令香港可早日实行真正的民主双普选。

直到去年十月林郑月娥公布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大篇幅谈及房屋、土地政策,却完全未有回应五大民间诉求和重启政改等政治问题。纵然如此,社会上对政改的呼声仍然存在,甚至连建制派人士亦明言要重启政改,让年轻人恢复对“一国两制”信心才可以解决的问题。

惟林郑称施政报告不是反修例事件的答案,“只系开始”,希望可以继续和各界有更多互动。她又表示施政报告,虽未有提出政治上的方案,但当情况平静后希望可以和社会各界对话,她将成立委员会检讨各种问题,为社会冲突找到出路。其实,要建立林郑口中的“有利环境”,首要目标相信是减少社会撕裂,但以政府目前所做的“努力”,谈何容易。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要勉强今届政府“迎难而上”落实政改,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不代表林郑可以“攞正牌”走数。她现在可以做的,至少是尽全力缓解住屋难等重大民生问题,缓解社会怨气,并设法舒缓种种争议为社会带来的撕裂,以及修例风波带来的民怨,进而修补港人与中央的关系。既然她扬言“会在任内尽最大努力,在‘831’框架下营造有利推动政改的社会氛围”,即使今届政府未能推行政改,她亦应为届政府铺路,例如落手研究可行政改方案、进行咨询,甚或作为与中央沟通的桥梁,为政改制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