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研: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仅5.7分 创1997年来新低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香港民意研究所今日(6月16日)公布香港市民身份认同调查结果。结果显示,“香港人”身份的认同感达8.6分,创去年来的新高;“中国人”身份认同感,则只有5.7分,创1997年8月以来新低。
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兼行政总裁钟庭耀表示,近日社会上有关注,指国安法实施后民调工作能否继续下去。他指,自己的原则很简单,会“假定无罪”继续做现时的工作,如果有人认为他犯法,麻烦向他仔细解释,他不会自行审查配合。

调查指,“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仅获5.7分,创1997年有纪录以来新低。(资料图片)

民研计划于6月1日至4日,由真实访问员以随机抽样电话访问方式成功访问了1,002名香港居民,具体指数会按照政府统计处提供的年龄、教育程度及经济活动身分等因素作加权调整。

最新结果显示,以没有涉及身分对立问题的独立评分计,无论是按认同感、重要性或认同指数排名3项数据,“香港人”身份认同感均继续排行第一位,之后是“亚洲人”、“世界公民”、“中华民族一分子”、“中国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其中,“香港人”身份的认同感达8.6分,创2019年6月以来新高;“亚洲人”身份认同感为7.8分;“世界公民”身份认同感为6.9分;“中华民族一分子”为6.2分,创2007年6月有纪录以来新低;“中国人”为5.7分,创1997年8月以来新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为4.9分。

在单项选择方面,自称为“香港人”的受访者有50%;“中国人”有13%。有11%人自称“香港的中国人”、25%自称为“中国的香港人”。

因此,共75%人认为自己是广义的“香港人”(回答“香港人”或“中国的香港人”者);24%人认为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回答“中国人”或“香港的中国人”者)。

以年龄细分,18至29岁受访者中,有81%自称为“香港人”,30至49岁为61%,50岁以上则有33%;自称“中国人”的受访者,18至29岁有4%,30至49岁有5%,50岁以上有20%。

(左起)香港民意研究所数据科学经理戴捷辉、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陈濬灵。(香港民意研究计划fb直播截图)

学者:建构身份认同 单方面灌输作用不大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陈濬灵指出,身份认同可以按时间改变,“自己是什么人”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客观事实的认知,而是包括情感上选择。而身份认同,最后又会驱使个人去做一些不同的行为。学术上,影响身份认同的因素主要有4大项,包括在什么地方出生、长大、受教育;文化语言的认同;集体回忆;共同的价值观。

他指,香港人和中国人本身两者身份不一定对立,理论上是共存,但在市民的意见上,开始见到对立之迹象,亦即两者呈反比。另外不只是年轻人,就连成年人,即30至49岁一群,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都出现明显的下跌。

陈濬灵指,现时是多元社会,思考身份认同时,不可能只要求别人“认知”自己是什么人,更重要的是从情感、动机上支援,给出原因,为何要认同某种身份。他表示,近年政府不断尝试灌输国家观念,但明显并不成功,这不只出现在年青人上,成年人也是。他认为,身份认同不可能只是“灌输”所谓“客观的信息”。

钟庭耀表示,现有的民调工作会继续做。(香港民意研究计划fb直播截图)

钟庭耀:民调继续做 不会主动审查配合

钟庭耀其后表示,近日有不少朋友关心,在目前的时局下,《国安法》即将实施,民调工作可能触碰到一些敏感政治议题,有没有受到考验。

他指,过往负责做调查、投票等工作,考虑只有两个:一、法律框架如何改变。他会“假定无罪”,所有他认为有意义的工作都会继续做,如果有人认为他犯法,就明确向他表示有什么地方犯法,自己不会做审查主动配合;二、民间社会还是否接受他的工作。他指,民调这回事的确不是100%纯学术的事情,因为总需要市民支持,工作才能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