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专访香港“派钱之父” 罗祥国:派钱应制度化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下周三将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陈茂波近月回应派钱问题时,多番表示本年度将有赤字,持家要“睇𩠌食饭”,暗示全民派钱不可行。但在武汉肺炎疫情笼罩、本地经济大受打击下,要求全民派钱纾解民困呼声不断提高,连建制派主要政党如民建联、工联会等,都建议财爷向市民每人派一万元。
《香港01》记者专访香港首位于政界提出全民派钱的人物──前民协成员、前立法局议员罗祥国。身为经济学者的罗祥国,表示当时基于公平原则,建议政府全民派钱,主要是为带动讨论,要求政府多帮助低下阶层。但对于“不分贫富派钱”本身,他明言有所保留,认为这是“懒人大法”,甚至有人可因此获得双重福利,反而不公平,所以他较主张具针对性的措施。
至于具体如何做,罗祥国认为,陈茂波两年前以“补漏拾遗”形式向市民派发4000元或补回差额,纵然行政上引来混乱,但理念终归有其道理。他建议政府将“派钱”制度化,以上一次的数据为基础,找出每次财政预算案中被遗漏又有需要的市民,按需要向其发放津贴。
对于今年财政预算案期望,他认为保留现有的派糖措施已经足够。
▼政府财政状况紧张? 点图观看财爷怎解画▼
25年前提派钱 舆论普遍嘲笑
罗祥国目前于中大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任职经济政策研究计划主任,大众对他的认识,一般在于他是航空政策专家,但在公共理财上,他也算是香港的“派钱之父”。事缘回归前夕,经济发展放缓、失业率上升,1995年11月8日的立法局会议中,时任议员田北俊提出“宽减税项”议案,促请政府考虑立即调低公司利得税及薪俸税,促进经济发展及制造更多就业机会。
当时民协认为减税只是集中帮助中上阶层,帮不到不用缴税或缴很少税的大众市民。罗祥国在会上提修正案,建议政府“把部分积累财政盈余公平地归还给香港市民,以鼓励消费”,主张政府耗资200亿元,向约400万名18岁以上市民,以消费券形式每人派发5000元。骤眼看,和25年后的今日,政党所提的建议如出一辙。
然而派钱的建议,当时受到舆论普遍嘲笑。有媒体斥罗祥国是要散尽政府财政储备的“败家仔”;不论民主派、亲中派、商界议员,皆严词批评派钱的建议,后来当上财爷的唐英年更讽刺道:“我很高兴罗(祥国)议员没有收回他的修订,因为我抱著强烈好奇心,很想看看今天除了民协的4票之外,他还可以争取到多少支持票?”最终修正案仅得5票赞成,41票反对,遭大比数否决。
时移世易,派钱近年在港澳两地,成为政府抚平民怨的重要措施:澳门自2008年起年年派钱,金额有增无减;香港前财爷曾俊华于2011年建议注资强积金,惹起民意反弹,最后宣布全民派钱6000元;陈茂波于前年3月,宣布派钱4000元为预算案“补漏拾遗”。
延伸阅读:【财政预算案2019】香港派钱简史:由“全民笑柄”变“全民诉求”
指全民派钱属“双重福利” 反而不公平
回首25年前这段往事,罗祥国提到,当时民协基于公平原则,认为劳动人口三百多万,要交税的只有三分之一,减税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受惠,他作为时任民协经济政策发言人,因此建议政府直接派钱还富于民。罗祥国指,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带起社会讨论现有纾困措施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但始终建议相对崭新,民协相对而言又是小党,当时大家的反应是嘲笑居多,没有认真讨论,相当可惜。
不过对于现任财爷应否全民派钱,罗祥国审视过政府近一年的纾困措施,认为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保留原有的派糖措施,如上限2万元的退税、免差饷、公屋免租等,已经足够。
派钱与否,罗祥国有另一番见解:“其实全民派钱反而是一个不公平的做法。”罗祥国分析,派钱一向是政治因素占主导,其实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要求派钱,是因为无论政府如何“派糖”,总会有人被遗漏。但他建议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现在港府有些纾困措施年年做,几乎已恒常化,例如上限2万或3万元的退税、免差饷等,如果再加上全民派钱,本身已受惠的人就等同得到双份,这在财富再分配的层面,未必是一个合理做法。
反问:如果全民派钱,是否不用再退税?
“这是一个双重福利问题。你可以问问那些主张派钱的政党,如果政府真的全民派钱,那原有的退税、公屋免租这些派糖措施,是否不用再做?我相信他们都不敢这样说,因为他们不想得罪中产、不想得罪其他受惠者。”罗祥国指,全民无差别派钱其实是下策,政府不作为之下的懒人大法:“我有钱收,当然会开心,但你给我几千元,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反而(政府)应该研究怎样令有需要的人都能受惠。”
身为首位提出派钱者,竟对全民派钱有所保留,记者亦感到相当好奇:那为何当初又要提出派钱?罗祥国坦言,当时民协上下都相当了解时任财政司曾荫权的作风,认为即使派钱的呼声成了气候,以曾荫权审慎的理财风格,以及回归前整个公共理财的氛围,最后政府也不会派:“大家都明知他一定不会派,所以才提派钱。”
认同“陈茂波式派钱”理念 制度化可改善行政混乱
讲到“陈茂波式派钱”,或许会勾起不少港人“惨痛回忆”。事关陈茂波前年推出“关爱共享”计划,向在预算案中未有受惠或受惠不足4000元的市民派钱或补回差额,由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事务处(职津处)负责。然而计划被指申请条件复杂、安排混乱,没有网上系统,政府对是否需要住址证明、邮费等问题也朝令夕改,引发严重行政混乱,被嘲“派钱都可以派到激起民愤”,陈茂波其后须公开道歉。罗祥国却认为,这次派钱理念上可取。
罗指出,“关爱共享”计划最终引致行政混乱,这固然是政府官员要负的政治责任,但理念上,那是尝试平衡“不派漏任何人”和“有针对性”之间的矛盾,有一定合理性:“任何事情做第一次,尤其是这么大规模的计划,出现不顺利的情况,一定会有,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微调优化,相信以后情况会顺畅很多。”
具体方法上,罗祥国建议政府以“关爱共享”计划为基础,将派钱制度化,建立正式的资料库,甚至成立专责的部门或小组处理:“经过上次的混乱后,政府已掌握一些基本数据,日后可以用类似报税的形式,让市民定时更新收入和经济状况,以及在财政预算案中的受惠情况,厘定派发金额。这个(派钱)不一定要年年做,可能每两、三年有需要时才派一次,但政府要确保订立的界线合理,钱才可以准确地流向有需要的人手上。”
至于其他长远改革,罗祥国亦有提议,例如应将失业援助分拆出来,不再用综援形式:“现在失业人士要合符综援资格才可领取援助金。但所有失业人士都会面对短期经济困难,政府应该设立一个有尊严的支援制度,以协助失业者。”
批政府欠长远政策优次 “钱放著不用,市民当然会火滚要你派”
关于派钱,罗祥国还提到另一个核心问题:“政府在增加经常性开支方面,做法一直都很保守,往往不敢大刀阔斧改革公共政策。”他解释,由于政府对于“结构性财赤”有深入的恐惧,《基本法》第107条亦限制政府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结果政府评估财政状况时倾向保守,到最后时常低估收入,高估开支,所以近年财政盈余经常都高于原先估算。
这带来的问题是,政府会因为保守的财政估算,限制了公共开支的投入:“于是财政司每年发给各部门的来年预算都会比较保守,很难给空间增加经常性开支,往往只能做一次性的措施。”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积累的盈余被扣起不用,财政储备会愈积愈多。
罗祥国又指:“政府在各方面的公共政策,长久以来欠缺一个完整priority list(优次清单),教育、医疗、产业政策等等都没有,起码在公开文件中没有出现过。当有钱在手时,(政府)都不知如何运用,例如教育,到底是先处理幼儿教育,还是专上教育?这些问题,政府给不到一个准确答案,往往要发现库房水浸时,才急急忙忙问意见。”
他认为,正因为政府有资源在手也都不懂运用,也无法说服外界财政盈余会用之于民,市民眼见累积的盈余愈来愈多,但又帮不到自己,那当然会不满,要求政府干脆派钱了事,聊胜于无。罗祥国认为,政府在公共理财原则上,终归需要根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