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传未来聚焦民生“派糖” 林郑民望能否败部复活?
撰文: 沙半山
出版:更新:
政府修订《逃犯条例》引发连日来大规模示威和市民包围立法会,事件最终酿成警方使用催泪弹、布袋弹和橡胶子弹镇压。特首林郑月娥今日(15日)就宣布暂缓修例,重新咨询,并且不设时限。经此一役,担任特首接近两年的林郑月娥,连任“指数”应声下滑。最终去向如何,仍在北大人一念之间。
▼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触发大规模冲突,警用催泪弹、橡胶子弹清场▼
+5
林郑月娥甫上任,以“同行(connect)”为竞选口号,旨在修补前特首梁振英任内的社会撕裂。上任1年多,她推出多项政策,如教师学位化、班师比、交通津贴、空置税等,并刻意与泛民营造“有倾有讲”的氛围,原本开局不错。惟及至今年初,她因陈同佳案,主动提出修订引渡条例,将疑犯移交到台湾,以及内地及澳门,引起轩然大波。
就算政府及后两度让步,包括剔除9个可移交罪类,将可移交罪行的最高刑罚由原本一年以上改为三年以上;另一次修订则把可移交罪行的最高刑罚由3年以上改为7年或以上,并加强人权保障措施,惟坊间仍不接受。过去一周更两度发生严重警民冲突,令她不得不收回恢复二读预告。
原本林郑凭着“好打得”之名,加上与泛民关系没有前朝般僵冷,连任呼声颇高,惟经此一役,林郑政府可谓弄得焦头烂额,仕途令人关注。据了解,林郑政府已有算盘,打算在逃犯条例修例一役落幕后,希望能推出更多“惠民”政策,令社会的焦点逐步由政治转向民生。
事实上,当社会陷入噪动不安时期,往往能刺激政府进行社会福利改革,以缓和局势。例如香港一直有种说法,当年发生六七暴动,令英国人重新反思香港的管治方针,从而促成了麦理浩时期的连串社会改革,包括十年建屋计划、九年免费教育,甚至成立廉政公署等重大民生政策。面对香港今日的管治局势,林郑会否有魄力推动影响深远的福利政策?能否令民望败部复活?这是未来三年政圈的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