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晚会】逾18万人出席 料与反修例有关 或成周日游行风向标
今年是六四事件30周年,支联会一如以往在维园举办烛光晚会。支联会昨晚(4日)宣布,有逾18万人参与晚会,人数仅次20周年(2009年)20万人参与晚会的盛景,不过仍平了2014年的纪录。“雨伞运动”后,本土思潮兴起,支联会饱受抨击,不少大专院校学生会、年青人扬言杯葛晚会,加上港人伞后充斥无力感,故在2015至2018年,参与晚会人数只是徘徊在11至13.5万人;今年集会人数重回18万人,相信除了因为六四30周年,亦很大程度与《逃犯条例》修订风波重新唤起民气有关,昨晚的集会人数,也成为民主派盘算下周日游行人数的重要风向仪。
六四20周年集会人数创新高
支联会昨晚举行六四烛光晚会,集会人士坐满维园6个足球场和中央草坪,大会宣布有逾18万人参与晚会,追平2012年和2014年同样逾18万人参与集会纪录,不过未能打破20周年(2009年)逾20万人参与晚会的最高纪录。
2009年是六四20周年,集会人数创下有史而来的新高,除了因“逢五逢十(周年)效应”外,还因08年北京奥运,令香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到达顶点。与此同时,当年5月,时任特首曾荫权在答问会上就“六四”发表令港人哗然的言论,触发更多年轻一代参与晚会,他当时称“六四事件发生了已经很多年,其间国家发展有骄人成就,亦为香港带来繁荣稳定,我相信香港人对国家的发展会出作客观的评价。我的意见就是代表香港人整体的意见”。同年4月,时任港大学生会会长陈一谔在一个六四论坛批评六四学运领袖,引发轩然大波。结合上述因素,晚会在20周年创下新高并非无因。
在2012年和2014年,均有18万人参与六四晚会,创下第二高纪录;2014年是六四25周年,当时因追求普选,令社会民情相当炽热,加上占中已响起号角,促成当年逾18万人到维园,高举烛光悼念死难者。
不过,随著2014年12月“雨伞运动”以清场告终,普选遥遥无期,不少年轻一代深感游行、集会已无法追求民主,港人此时弥漫著政治无力感。同时,雨伞过后,本土思潮愈演愈烈,不少伞后组织和本土组织成立,部分本土派人士和各大专院校学生会开始质疑支联会“建设民主中国”和“平反六四”的纲领,并与支联会展开激烈争论,令部分年轻一代和认同本土思潮的港人不再参与六四集会,故此在2015至2018年,参与晚会人数仅徘徊在11至13.5万人,其中在2017年、即28周年,仅11万人参与晚会,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
今年六四结合反逃犯条例修例元素
今年有逾18万人参加晚会,较去年增加逾6.5万人,原因必然与六四30周年效应有关,其中30名曾采访六四的记者,撰写当时采访学运的经历,再配以新媒体的展现方式,重燃不少青年人对六四的关注。
除此之外,政府提出《逃犯条例》修订,相信成为港人参与集会的一大助燃剂。自从2月政府提出修例,民主派不断动员市民反修例,由3月31日只有1万人参与游行,到4月28日有13万人参与游行,已反映民意渐趋炽热。
民阵早于上月中已宣布本周日(9日)发起游行,令民主派有足够时间动员,而是次六四晚会也结合反修例元素,例如台上的主持亦有高叫“反恶法”等口号,故18万人的佳绩与《逃犯条例》修订风波有一定关系;昨晚集会人数,也成为民主派盘算本周日游行人数的重要指标,就连支联会主席何俊仁亦相信,周日游行人数必定多于六四集会人数,届时相信会对政府产生一定的政治压力,与中央力撑修例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