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郑若骅称特首可就移交安排添保障 尹兆坚忧法官受压
政府修订《逃犯条例》争议不绝,路透社今日(29日)引述3名不愿公开身份的香港法官,均称对修例深感不安,担心面临来自北京和各界的政治压力。律政司司长郑若骅在立法会被传媒追访时表示,特首决定颁下移交令时,除了现有法例下获得的保障外,在制定逃犯移交安排时,亦可添加保障,指出有关保障是“可增加而不可以减少”。但被问到这些保障在现时条例下已经存在,其说法是否有误导时,郑仅称“很难判断个别言论是否具误导成份”,呼吁传媒要全面报道事实。
3名不愿公开身份的香港资深法官均称对政府修订《逃犯条例》感到不安,郑若骅出席立法会会议后,被问到法庭是否真的如政府所说,在移交逃犯上有把关作用时,再向记者重说解说一遍当局移交逃犯的程序。
她说,倘修例获得通过后,虽然法庭会根据表面证据决定,但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是随意地审视,强调背后有一套既有的法律原则,亦有多个案例可以依循。她举例指,如果法庭决定不移交时,会马上释放该名疑犯,特首不可以做任何事。但当法庭决定移交时,特首亦拥有最终不作移交这个特别权利。她又说,特首的决定是一个行政决定,任何人都有权作出司法覆核。
郑若骅表示,特首在颁下移交令时,除了现有法例下获得的保障外,在制定移交安排时,亦可添加保障,强调这些保障都是“可以增加而不会减少”。不过,当被问到她这个说法是否有存有误导,因为现时法例下已容许特首作出这样的安排,而非修例后而获得的额外权力时,郑若骅仅称这个问题很有趣,但难以判断这些言论是否有误导成份。
民主党尹兆坚亦关注法官对条例的忧虑,认为法官的说法比之前任何评论者都更有权威,直指是“揭破咗政府嘅谎话”,反驳了政府之前所称“法庭可把关”的解释,因为本港法庭只能以提交的表面证供判断,同时又没有案发当地的司法管辖权,“希望政府唔好再讲大话呃市民”。
他指,法官如就备受瞩目的案件不批准引渡,或受到北京政治压力,引渡则会受市民唾弃,情况对法庭极不公平,香港的法治基础将被摧毁。他预料,法官发声后,北京应会有所行动,接下来法律界亦会遭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