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89年出世通识老师:香港有独特角色传承历史
六四事件今年30周年。30年前,一群一腔热血的学生为中国建设民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掀起一场波栏壮阔的民主运动,令不少香港人为之动容,成为港人政治启蒙的重要里程碑。1989年出生的张先生在中学任教通识和历史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六四事件,但父母每年都身体力行,带同他参与六四游行和烛光晚会,令他开始认识六四和有所体会。张先生毕业于浸大历史系,他表示从读书过程中接触和了解中国历史,更觉得香港应藉其独特角色,传承这段历史。他又表示当课程触及香港时事,就会向学生讲解六四的历史,希望藉著向学生讲解六四,触发他们思考和发问。
张先生于1989年11月出世,六四发生时他仍在娘胎,不过父母每年都带他参与六四游行和烛光晚会,从父母身上听到很多六四在香港的情况。张先生从小学开始自行寻找有关六四的资料阅读,慢慢地认识六四和对六四产生体会,坦言“好难接受一个政府用军队镇压一啲平民百姓同学生”。
雨伞运动过后,社会充斥无力感,不少人认为参与游行示威已无作用,不过张先生认为最主要是有人仍记住六四事件,以身体走出每一步,守护香港的核心价值,“每个人走出嚟都系一把声音,要话畀香港其他巿民知道,六四系有需要记著,几时平反或追究责任反而系其次,最紧要仍有人记得六四、企出嚟肯讲,用身体行每一步,呢啲对香港人嘅精神,或一直相信嘅核心价值非常重要”。
张先生已在中学任教通职科和历史科5年,他指出,当课程触及香港时事的时候,会向学生讲解六四的历史,他希望藉著向学生讲解六四,触发他们思考和发问。他说校方没有因老师教授六四内容而施压,“无压力,老师嘅责任就系同学生讲事实,历史科就要教中国历史,呢样嘢(六四)系唔应该否认,或者因为政治因素而担心同逃避去承担责任”。
会否因1989年出世而更希望认识“六四”?张先生指1989年出生只是一个偶然,明言任何年代和年纪都应纪念六四,“唔会话特别呢一年出世而做呢件事(认识六四),而系有需要做呢件事(认识六四),因为不是纯粹是年份或年代嘅纪念(六四),任何年代出世、知道呢件事都应出一分力”。
过去有学生和学生会杯葛支联会活动,称不认同支联会的五大纲领,包括平反六四、建设民主中国等。他认为有学生杯葛支联会,是缘于他们把著眼点放在香港的民主进程,不过他认为中国民主和香港民主应同时兼顾,“中国同香港同时都要兼顾,我哋觉得中国民主深深影响香港民主,所以两边都追求先系最好嘅做法”。
他又说最近有教科书删去六四的内容,担心下一代或因“洗脑教育”遗忘六四,故他认为作为年轻人,应把六四的来龙去脉告诉下一代,以具体行动传承这段历史。
对于最近政府修订《逃犯条例》,张先生指很多巿民担心今次修订影响港人一直信任的法治制度,并损害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作为老师亦有责任表达对修例的看法。
就读浸大社工系一年级的陈同学与社工学会的成员一同参与游行,他初次认识六四是在中四的中史科,他说首次看到镇压片段时,画面深深印在他脑海里,使他感到十分震撼和伤痛,“呢班学生手无寸铁点解要被坦克辗过?以和平方式表达诉求,政府呢个(镇压)回应系不恰当!”
至于为何今天参与游行?他认为作为学习过和知道这段历史,应有责任企出来,向一些不知六四历史和被误导的人道出六四真相。陈同学批评政府藉修例将异见人士移交大陆,又认为社会未有共识前,政府不应硬推,批评政府做法顽固和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