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拆局】规划纲要2.7万字非虚言 隐藏一国两制新模式

撰文: 沙半山
出版:更新:

国务院日前公布长达11章、2.7万字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定位为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各有职能分工。
其中,对于香港的经济发展,在部分人眼中只有口号大方向,而无具体实际措施,看似意义不大。但有资深政界人士分析,此份规划纲要不仅篇幅长,更是寓意大,正如纲要前言提纲挈领的一句,是北京对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大蓝图。

香港将更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视觉中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昨日在众人翘首的镁光灯中出炉,香港的角色一如政界流传般,集中于“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未见其他重大新亮点,部分社会人士因而认为纲要缺乏“份量”,只算是扩大版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新闻稿。

不过有资深政界人士并不这样认为。该人士指这份规划纲要不仅篇幅详尽、内容细致,政治含意更是深刻而影响深远,其中前言中“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一语,更是全份纲要的点睛之句。

从字面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钥词是“发展”,在一般人心目中是指向经济发展。但在京官的思维里,经济与政治从来分不开,甚至是一体两面的表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现实意义上亦是粤港澳、特别是香港的政治形势发展。

香港在大湾区可作“支援”角色,在经济民生方面,促进多地合作,例如香港与澳门仍保持政制、法治上,独立于其他内地城市的地位,但在经济民生上,例如教育方面则相互融合。(资料图片)

综观整份纲要,都贯串着一个大精神,港澳两个特区与祖国腹地广东省的无缝融合。

经济层面上:香港可作为国际金融的据点,例如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

民生层面的教育,香港可配合国策,输出相关人才,利用粤港澳三地优势学科,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及鼓励更多香港院校及国际知名的教育机构在大湾区办学,以成就大湾区为国际化的教育基地。

医疗方面,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容许香港具合法执业资格的注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内地短期执业;又鼓励香港私立医院到大湾区落户,合作模式可参照港大深圳医院。

社福方面,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

就业方面,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并逐步推出更多试点项目及开放措施。

以上例子在纲要内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不难预见,北京正构建一个新的“一国两制”面貌:以前是“区隔式”的一国两制,以后是“融合式”的一国两制;以前是“消极式”的一国两制,以后是“积极式”的一国两制。

规划纲要提到的“一国两制新实践”,这并非虚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计划。

香港人应如何迎接这个历史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