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多次撰写社评反核 :一旦发生事故 香港变“死港”
查良镛(又名金庸)是本港四大才子之一,在创作武侠小说之外,他还创办《明报》,一手论江湖,一手写社评。
80年代初,中、英、法三国合作兴建大亚湾核电厂,《明报》曾发表多篇社评积极反对,更形容万一发生事故,香港便会变成“死港”,惹起社会关注,而金庸亦有用政治观点解说大亚湾核电厂,指出香港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首个实验,倘因核电厂的一个小小人为错误而导致香港的交通、运输、金融、制造、出口、旅游、商业等全部垮台,“这种政治上的风险,中国决策人要再作考虑”。
大亚湾核电厂是中外合资项目,位于深圳市大鹏镇,可为香港提供七成电力,这项计划在1980年代初提出时,并没有惹起香港社会的关注。不过,在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切尔诺贝尔核电厂发生爆炸后,幅射产生的影响震撼全世界,香港市民亦开始担心即将在距离香港50公里外兴建的大亚湾核电厂。
据《金镛与明报》书中的内容,金镛曾在编辑委员会会议上作出明确指示:“关于大亚湾核电厂的事,《明报》要积极反对,此事未必不能挽救。现在一般人只在科学方面考虑,尚未考虑到政治因素。如有读者来信,可多刊登。我们先自己组织舆论,我先写几篇社评”。随后,金镛发表题为《要计算政治安全系数》的评论文章,指出香港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第一个实验,如果因为核电厂的一个小小的人为错误,“香港的交通、运输、金融、制造、出口、旅游、商业全部垮台”,中国决策人要再作考虑这种治上的风险,强调中国决策人士应该三思。
此外,《明报》在6月下旬大幅报道有关核电厂的消息,并以头条方式处理对停建、迁建核电厂有利的内容,有些标题更带有强烈的呼吁色彩,例如“建核电厂合同九月签署,表达港人意愿迫在眉睫”等。虽然本港多间报业反对核电厂,但随着立法局考察团报告认为核电厂是安全,正式与北京签署兴建合同,本港一百多万个签名反对核电厂的运动亦画上句号。
而本港报业就兴建核电厂的立场亦在短短数个月间起了变化,一些左派报章由不太积极报道有关消息,转而不断强调核电厂的安全性。当时与《明报》争夺读者群的《中报》,更在评论文章中炮轰《明报》在反核运动上投错了机,受内幕消息误导,以为北京会改变核电厂计划,抢先反核空气,结果押错注。在此事上,金庸的回应是:“全香港都反对建大亚湾核电厂,这不存在押摊不押摊问题。《明报》押摊已押了30年,有错有对,我们没有认输,我办《明报》这么多年,主张都是一贯的,并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