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东大屿填海可赚1200亿? 谢伟铨列方程式撑建人工岛
撰文: 罗家晴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及,建议在大屿山填海1700公顷,总成本约5000亿元,更有学者估算连同铁路及公共设施等配套,将达至万亿元工程,遭外界批评“倒钱落海”、“掏空库房”。惟全国政协委员、立法会建测规园界议员谢伟铨今(15日)于网上发表一条公式,指“明日大屿”计划只计卖地就已经可抵销成本,强调在扣除填海费用后更可赚取过千亿元。
特首林郑月娥于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计划,建议在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1700公顷人工岛,预计约5000亿元。有学者估算连同铁路及公共设施等配套,将达至万亿元工程。香港现时有万亿元的财政储备,外界担心填海计划将耗尽香港的财政储备,令政府面对财政困难。
1,700 (公顷)X 0.5(可建屋用地比例) X 0.3(私楼用地比例) X 100,000(1公顷= 约 10万平方呎) X 6(地积比率) X $4,000(卖地呎价) = $6,120亿元(卖地收入)
不过谢伟铨于网上反驳有关说法,他在文中提及,只计卖地就已经可抵销成本。现时人工岛面积约1700公顷,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区设施等用地,约5成能够用以建屋,当中3成为私楼地,1公顷等于10万平方呎,假设保守估计,地积比率为6倍,楼面面积多达1.53亿平方呎,如每平方呎卖4000元的话,库房可获6120亿元,在扣除填海费用后更能赚取过千亿元。
他称该数字仍未计算兴建人工岛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以及另外数亿平方呎的公屋楼面面积,将能“帮到好多市民上车和上楼”。
公民党谭文豪回应称,公式中提及可建屋地积比为五成,但实际可建屋的地积比只有三、四成,数字上已有所不同。其次是该公式未有涵盖“明日大屿”计划所需的基建、配套等公共设施的费用。同时谭文豪亦指岀,政府表示东大屿都会填海是为解决住屋问题,亦非为增加收入。若如谢伟铨所提及的,是否即要“掏空库房”以增加政府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