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游行.拆局】政治议题难有出路 泛民赢补选要靠X-factor?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民阵今日(7月1日)发起七一游行,主题为“结束一党专政,拒绝香港沦陷”,据民阵官方所指,参与人数有5万人,警方则指有9,800人,后者数字是自2003年后首次跌破1万。先不论何者数字准确,几可确定的是游行人数自2014年后一直未见回弹,再次令外界关注七一游行,以至整个泛民主派何去何从的问题。
对于泛民而言,七一游行人数少,除难免令派系内部有点泄气外,对于11月举行的九龙西立法会补选亦具颇大启示。因为从今年游行人数可见,社会政治气氛或已大幅度扭转,泛民不能再单靠政治议题赢得多数支持,也无法再取信于本土派支持者。要是这几个月之间没有重大的“X-factor”出现,下一次补选泛民再输的机会不低。

七一游行陷面目模糊困局 学者:泛民谈不上有成功动员过

纵观自2014年雨伞运动后,七一游行人数已见大幅下滑(见上图)。更大的问题是,近年的七一游行欠缺鲜明焦点。例如今年的游行口号为“结束一党专政,拒绝香港沦陷”,内容相对空泛,接近“无主题”可言。相对2003年对准董建华和23条、2012至2014年针对梁振英和政制争议,今年游行明显失焦。在这情况下,泛民亦找不出应对方法,若无突破,可以预期日后游行人数将继续降低。

中大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分析,林郑月娥就任特首后,七一游行无可避免更难“搞得起”。其一,她的政治技巧高于梁振英,不会主动挑起火头,较为明显的潜在因素就是楼价,但她也懂得在七一之前公布调整措施,进一步拆弹;其二,林郑受惠于“前任红利”,梁振英相对是“不受欢迎”的特首,一前一后对比下自然民怨减低。

更为重要的一点,蔡子强指出自2003年后,民主派成功动员的例子,很多时都是因为特区或中央政府“own goal”,自己激起民愤,例如2003年在沙士、楼价谷底、经济不景的情况下还敢推23条、梁振英自身爆出僭建丑闻、政改问题不断收紧管控力度等。这些事件都不是泛民自己带动,最多是“补刀”。环顾泛民过往的动员策略,严格来说谈不上有什么成功经验。现时政改争议已“一锤定音”,社会政治气氛亦未见以前般炽热,泛民自难说服市民游行有用。

七一游行人数不多,引起外界关注整个游行何去何从的问题。(余俊亮摄)

七一游行少人 由“信号”升华至“警号”

由此,可再引伸至今年11月25日即将举行的九龙西立法会补选危机。今年3.11立法会补选中,被DQ的前议员姚松炎“爆冷”不敌民建联郑泳舜,对泛民而言已是一大“信号”。姚松炎之败,选举工程失误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启示是地区桩脚重要性持续提高,社会风气变得重民生多于政治,泛民单靠意识形态就可获取多数支持的时代已然过去。

目前政界盛传,建制派有机会派出食物及卫生局前局长高永文出战,泛民则倾向由被DQ的前议员刘小丽出选,如她无法入闸则由工党李卓人顶上。高永文任官期间民望冠绝一众问责官员,形象专业,熟悉政策和政府运作。

虽然他同样欠缺地区工作经验,但论全港知名度他不输任何政界人士,建制派亦有统一而强大的选举机器,上次补选已发挥得淋漓尽致。今次七一游行人数没有起色,再为泛民响起新的“警号”,显示4个月前的问题,到今日都未能解决,再展望11月的补选,亦未能看到突破口。

高永文任官期间民望高,被指是出战九龙西补选的人选。(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泛民难取信新一代 蔡子强:社会低估年轻本土力量

除了建制派的实力强横外,本土派亦是不能忽视的关键少数。以2016年立法会结果计算,本土派也有一成多支持,其中在九龙西,青年新政游蕙祯与普罗政治学苑黄毓民合共得40,862票,占14.65%。

历经DQ浪潮以及旺角骚乱案的审判后,本民前、青年新政等本土派政团已被摒除在体制以外,甚或面临监禁,代表人物梁天琦、游蕙祯等人已不再活跃政界。但本土派支持者与泛民的路线之争,目前仍在持续,这批支持者是否愿意支持泛民是极大疑问,尤其如果出选者是身为泛民元老之一的李卓人。

蔡子强指出,雨伞运动后数间院校出现“本土庄”,发动退联并成功通过,他坦言出乎自己意料,各大专院校近年冷待六四活动,反映本土思想影响力仍在。他认为,社会一直低估年轻本土力量,本土派对于由泛民主导的民主运动“左胶”、“和理非非”、“行礼如仪”等指控,始终需要正视。

蔡子强认为,泛民过往的动员策略,严格来说谈不上有什么成功经验。现时政改争议已“一锤定音”,社会政治气氛亦未见以前般炽热,泛民自难说服市民出来游行。(资料图片)

“X-factor”要等北京自行犯错?

今年七一游行人数仍然不多,被问到有什么“X-factor”可以突破这种困局,蔡子强坦言难以预计。他解释,因为林郑月娥如上所述,政治技巧相对高明,不易引起大型民愤。

真的要数有何变数,他认为对比曾荫权时代,现时北京对港政策明显较为主动,留给林郑施政的自由度也较低。所以即使林郑注重民意,若然北京有个别政治举动操之过急,例如施压加快推动23条等,难保没有“意外”发生,只是机会实在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