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圈风声】六四集会将至 北京患人少、不患人多?
今年是六四天安门事件29周年,支联会主席何俊仁确认今年没有大专院校参与集会,是大专院校连续第三年杯葛集会。建制派消息指,北京近年颇为关注六四集会人数多寡,不过焦点并非忧虑集会人数回升,反而是担心参与集会的人数愈加下跌,因有关情况或侧面折射出本土以至港独思潮的走势。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黄国健认为,年轻人参与度回落有多个原因,本土思潮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随著国家发展步伐改变,部分年轻人的六四情怀有所减退;支联会常委赵恩来则强调,每年均有超过10万人响应集会,今年亦会有年轻人上台发言,不能断言本土思潮是他们缺席集会的原因。
六四烛光集会下月举行,支联会主席何俊仁日前透露,大专学生会均会缺席今年晚会。自学联在2016年退出支联会后,今年已是连续第3年大专院校杯葛集会。
消息人士透露,北京近年颇为关注烛光集会的情况,但非如外界预期般担心集会人数上升,而是恰恰相反,关注集会人数会否下跌。回看过去数年,参与六四集会的人数数字都徘徊低位,去年大会宣布参与人数为11万人,是自2009年以来参加人数最少的一次。
按理来说,“六四”作为内地敏感词,参与烛光集会人数愈少,便愈能稀释事件的影响力,但据了解,近年参与六四集会人数不断递减,反而引起当局的担心,皆因在大专生杯葛集会的政治气氛下,年轻人似乎煽起了一股反纪念的风潮,部分人甚至形容“六四事件”是“邻国”的事。其中浸大学生会前外务副干事长麦筠玮曾在港台节目《城市论坛》称,悼念六四不应变成香港人的道德和政治责任,反应看重香港自身历史,“不需要投放时间、资源在邻国的历史当中”。
消息指,北京担心这些论调反映港青的国民归属感不断下降,继而会诱发“港独”的思潮,如果参与六四集会的人数减少,换来却是港独想法的丛生,这种此消彼长对北京而言绝对是更头疼的事情。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黄国健表示,自己未有从任何渠道听过北京方面有此忧虑,认为学生不参与六四集会有多重原因,本土意识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本土意识不高涨,(他们)是否就会参加(集会)?这个不一定是绝对的事实。”他认为除了本土意识的影响外,部分年轻人拒绝参与晚会,是认为年年举行晚会没有实际效果,不认为能从中得到满足感。
他认为,综观历史,六四事件算不上久远,但实际上已横跨了两至三代人,对新一代而言,六四情怀或已慢慢淡化,加上国家多年来改变发展,亦有可能影响年轻人参与集会的意欲。他又认为部分年轻人近年趋向“无大台”的态度,情愿自己另外举办六四相关活动,情况与部分民主派立法会议员不承认主流泛民或饭盒会的情况相似。
支联会常委赵恩来认为,社会就六四事件有不同看法,今年虽有数个院校学生会“断庄”,但每年均会有年轻人参与支联会的集会,今年亦会有年轻人上台发言,“很难衡量有多少人支持或反对,每一个年龄层都会有我们的支持者。”他指难以评论年轻人不出席集会的因素,但欢迎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举办六四悼念活动,没有“大台”改而做些什么,开放讨论。
他又指每个运动都有高低潮,“你说这几年少了年轻人参与,但我们每年参与人数都过10万计,我又不觉得差。”他又指90年代至2000年时,六四集会的参与人数仅有数万人,“如果要说没有人支持,当时就应该这样说。”